陳俊旭在美國羅德島大學念 MBA 時,就喜歡上那邊的環境,但短期唸書與長期工作畢竟不同,想到要留在那邊工作既恐怖又孤單,所以念完碩士後選擇回台工作,在寶成當了一年多的業務開發,專跑 Nike,但每個月薪水大概都只有 4 萬多元。
後來他在偶然機會下,去了嶺東商專教了 3 年的經濟、金融。雖然還得兼做行政、招生等等雜事,不過因為這是一份有寒暑假的工作,自己也喜歡安定,讓他開始考慮以朝教職發展。當年,很多技職體系學校要轉型科大,學校提供補助讓教職人員留職停薪出國進修,之後可以再回去教書,陳俊旭也去了,沒想到後來就沒回台灣,還因此賠一筆錢。
在美國念博士第一年,就幾乎讓陳俊旭花光多年工作的積蓄,後來還得靠留在台灣工作的老婆金援,讓他心裡十分過意不去,本打算一畢業就回台申請教職。「本來想趕快回來找工作教書,從來沒想過要在那邊教書,博士候選人時都沒考慮過,結果最後一個學期回美國時,看同學都找到工作,有些人年薪十幾萬美金,才想說留在美國試看看。」
陳俊旭說,在美國學校中,只要你有辦法,就能談到很高的薪水,即便是同一個系所的老師,有人年薪5萬,但也有人 20 萬,這很正常,但台灣大部分是統一薪水,對高階人才來說,當然缺乏吸引力。
除了薪水,還有一點促使陳俊旭留在美國的,就是對教職人員的尊重程度。「美國是寄申請信去,先電話訪問,再來是安排機票、旅費讓你去面試。但當時我也有申請台灣某國立大學,它是要所有候選人飛回去,都是要配合學校,差太多了……」
「老婆不支持我留在美國,我說留留看,有美國工作經驗,回來台灣之後會比較吃香。一方面也想說也快 40 歲了,急著讓付出可以回本,那時候身上沒有半毛錢,第一個學校就花光光,有經濟壓力。」
考量到薪水的「數倍」差距、學校對候選人的尊重、未來工作的發展性,加上也逐漸習慣和家人分隔兩地,促使陳俊旭決定留在美國「試試看」,沒想到一待就是十多年。經過多年的體驗,他認為在美國教職工作環境單純,評等公開透明,不像台灣還得跟別人交際,許多事情會變得很複雜,也讓他對於返台工作更加卻步。
身為長年在美國工作的異鄉人,陳俊旭認為美國雖然存在種族與階級問題,但國籍差別待遇卻非常小,他反倒認為,在高等教育的環境中,其實美國人並不會比較吃香。他指出,美國(學術工作)對於外籍人士沒有區別,只問你能不能在那邊合法工作,面試不能被差別對待,學校甚至有專門部門,負責審核他們提出的面試問題是否會問婚姻、性向、國籍之類的問題,避免觸法。
「我自己在美國也面試很多人,20個候選人裡面,19個是非美國籍,也不會有歧視,同事裡面也非常多不是美國籍。我猜我同事反而喜歡用非美籍人士,所以他們不會歧視,不會因為國籍有不同對待。在我們這邊,美國籍的人找工作不會比較吃香,其實對美國人不一定公平,想想在台灣工作,要跟外國人競爭,而且不分彼此,台灣人一定會發瘋。」
面試時不允許國籍差別待遇,就連工作簽證申請也相對寬鬆。美國大學都有專門部門為國際員工處理簽證,而且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屬於特殊專業人士,H1B簽證沒有總額管制,工作期間配偶和家庭成員都可以在美居留,除了政治權(例如投票)以外,其他權利也幾乎都比照本國籍人士,不管在行政事務還是權利保障上,都來得比台灣便利。陳俊旭補充,容不容易留在美國工作,其實還是跟行業別有關,不過根據他自己的觀察,雖然美國政府宣稱開放國際人士工作的行業,是因為本土缺乏相關專業人才,但他認為其實許多工作並不具備太多特殊性,所以美國雖然開放,但他可以理解當地人認為自己沒有受到國家保障的心情。
雖然在學校教授國際企業管理,陳俊旭心裡明白,對企業來說,爭取優秀人才天經地義,如果政府處處都要保障本國籍人才,對企業競爭力來說絕對是阻礙。然而,他對於當地人尋職不易,卻又充滿同情。他認為,美國的移民政策,很傷害底層的黑人和少數族群,對於人才輸出國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他舉例:「矽谷7成工作人士都是在外國出生的,美國人無法跟這些人競爭,這很矛盾,因為在美國唸理工的,很高比例都是外國人。美國大概也有1/3的醫生,是印度、巴基斯坦人,至於加州的護士,也有很高比例是菲律賓人。在印度,能出來就出來,因為大學教育很便宜,但這些人畢業通通到美國去工作,最受傷害的不是印度的窮人嗎?」
「最近幾年迪士尼裁掉 IT 部門,都外包到印度,還要求原本的員工,要完成對印度人的訓練,才可以拿到資遣費,你是美國人的話不會生氣嗎?」他也坦言,「如果我女兒以後在美國長大,但台灣學生去美國拿到工作,我女兒沒有,那心裡感受會很複雜。」
即便對這樣的情況感到憤憤不平,但身為企業管理教師,他還是一再強調:「同意台灣學校延攬優秀的外國教師,因為找最好的人就好了。但站在台灣人的角度,我覺得要折衷,萬一台灣人不夠優秀,就是要找外國人來。」
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的,除了矛盾,還是矛盾。這樣的情緒,不只可以從跨國工作的觀點看出,就連他自己的生活習慣就能看出端倪。比方說,身為國際化與企管專業人才,他自己盡量不在連鎖店與百貨公司消費,就連回台灣也總待在鄉下,儘量不在大都市消費,期望保障在地化產業,但卻又主張企業競爭力與個人生涯發展最重要,處處充滿不協調感。
即便如此對本土、在地如此疼惜,他仍然鼓勵台灣優秀人才到國外就業,懷疑台灣的就業環境真的能吸引到國際人才,目前也沒有返台打算。他質疑,台灣的根本性問題還是在於薪資,即便放寬法令審核,還是很難有吸引力。「台灣給的薪水那麼低,外國人為什麼要來?」「有些在美國學財務金融的,在那邊薪水 20 萬美金起跳,我不太懂他們為何回台灣……還有看到一些台政大的老師,資歷可以到美國任何一所學校教書,為何回來我也不懂。」
「離開台灣 20 年,對台灣已經不夠瞭解,我都叫別人留在國外不要回台灣,因為薪水差太多,生活環境也比別人差,生活成本和房價又高。雖然覺得這樣對台灣來說很可惜,但對個人發展來說,那樣比較被合理對待。」陳俊旭感嘆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