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8 06:45 臺北時間

羅世宏專欄:曼達尼當選紐約市長─當左派理想主義進入現實政治

mm-logo
時事
羅世宏專欄:曼達尼當選紐約市長─當左派理想主義進入現實政治
曼達尼(右二)是民主社會主義者,將是紐約史上最年輕的市長、第一位穆斯林市長,也是首位出生於非洲的市長。圖/Zohran Kwame Mamdani臉書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我知道川普在看,請把音量調大!」——這句話,在紐約市長當選人祖蘭・曼達尼(Zohran Mamdani)的勝選之夜,既像挑釁,也像宣告。這位34歲的民主社會主義者,將於2026年1月成為紐約史上最年輕的市長、第一位穆斯林市長,也是首位出生於非洲的市長。

從少數族裔到紐約市長

他的勝選,讓全美左派振奮,也讓保守派警覺;而對我們身處台灣的觀察者而言,這場遠在美國東岸的選舉,正好反映著一個更普遍的問題——當理想主義登上現實政治舞台,它究竟能走多遠?

曼達尼幾乎是以素人之姿闖入紐約政壇:沒有黨選舉機器支持,沒有龐大財力,卻憑藉社群動員與族裔社區的凝聚力,擊敗前州長安德魯・古莫(Andrew Cuomo)與共和黨候選人柯蒂斯・斯里瓦(Curtis Sliwa)。這場選戰象徵的不只是世代交替,更是政治文化的轉型。曼達尼不再以「菁英治理」為榮,而以「草根共生」為傲;不再以「市場效率」為主軸,而以「社會正義」為基礎。他的政見,包括免費托育、擴大公共運輸投資、對大型資本課徵城市稅,乃至重新審視警政預算,都來自一個明確的信念:城市應該為人民服務,而非為資本服務。

曼達尼的出身,使這個理念更具象徵性。他的父親是知名政治學者馬哈茂德・曼達尼(Mahmood Mamdani),研究殖民權力與社會解構;母親米拉・納爾(Mira Nair)則是印度裔導演,代表作《雨季的婚禮》(Monsoon Wedding)早在2000年代即為南亞移民文化發聲。換言之,曼達尼不只是政治人物,更是全球南方學術與文化遺產的繼承者。他的政治語言裡,流動著反殖民、跨族裔與經濟民主的血脈。這樣的身分組合,在紐約——一座以移民構成的城市——顯得恰如其分,甚至浪漫;但也注定與美國主流政治發生碰撞。

左派理想的試煉

正如英國《衛報》記者勞倫・甘比諾(Lauren Gambino)報導指出,曼達尼的勝選夜更像是一場文化節慶:Twitch 實況主哈桑・派克(Hasan Piker)現身助陣,葉門咖啡館與巴勒斯坦餐館擠滿支持群眾。那一刻的紐約,是多元與激情的縮影,也是全球左派的新想像——一場以社群串連的公民慶典。

然而,浪漫之後仍須面對現實。紐約州州長凱西·霍楚(Kathy Hochul)已明言反對提高稅收以資助曼達尼的政策;華爾街金融界也對這位「自稱社會主義者的市長」存疑。

對美國民主黨而言,曼達尼的崛起,也是一場內部的靈魂拷問。當晚除了紐約,維吉尼亞與紐澤西的州長選舉也由民主黨中間派勝出。維吉尼亞州長當選人艾比蓋兒・史班柏格(Abigail Spanberger)在勝選演說中呼籲「選擇務實而非混亂」,暗示她將拒絕走向意識形態對抗的路線。此一對比顯示,美國民主黨正同時被兩股力量拉扯:一邊是以曼達尼、奧卡西奧-柯蒂茲(Alexandria Ocasio-Cortez)為代表的理想主義派,另一邊則是延續拜登與賀錦麗路線的溫和務實派。

曼達尼的挑戰,不只在於財政或議會合作,更在於如何重塑政治想像。他不否認自己的「社會主義」標籤,反而把它定義為「讓工人與中產階級重新看見自己在城市裡的位置」。他主張公共交通是「城市的血脈」,托育是「未來的基礎設施」。這種語言既有經濟訴求,也有倫理訴求——強調照顧、連結與再分配正義。這樣的語彙,與台灣當下被市場化與選舉化的公共政策形成對比。在我們的政治文化裡,托育、交通、住宅往往被視為「支出」;在曼達尼的框架裡,它們是「投資」,投資於人與社會的可持續性。

然而,他也必須面對來自右翼的攻擊。川普在Truth Social上怒罵曼達尼是「猶太人憎恨者」,甚至威脅若他上任將削減聯邦經費。這不僅是一場政策之爭,更是文化戰場的延伸。曼達尼的反以立場與穆斯林身分,將成為右翼動員的方便靶;而他的每一次施政失誤,恐怕都會被放大成「社會主義失敗」的證明。這樣的政治生態,與台灣極為相似——在兩極化媒體環境中,政治人物幾乎無法擁有「中間地帶」,不是被神化,就是被污名化。

川普在Truth Social上怒罵曼達尼是「猶太人憎恨者」,威脅若他上任將削減聯邦經費。圖為川普5日接受福斯電視台訪問。圖/美國白宮flickr
川普在Truth Social上怒罵曼達尼是「猶太人憎恨者」,威脅若他上任將削減聯邦經費。圖為川普5日接受福斯電視台訪問。圖/美國白宮flickr

理想主義政治的再思考

有趣的是,曼達尼在勝選後的第一份聲明中,特別強調「民主黨應該是一個能讓所有人看見自己的政黨」。這句話道出他的企圖心:不只是成為紐約的市長,更是重塑民主黨的象徵。若他能成功治理紐約,左派理念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正當性;若他失敗,則可能讓共和黨藉機將「社會主義」與「治安崩潰」畫上等號。

對台灣而言,觀察曼達尼現象,最重要的啟示或許在於「政治新語言的再造」。他的勝選證明:在一個資訊飽和、信任貧乏的時代,政治動員不再靠單向宣傳,而靠共感與共創。政治人物若要重新贏得人民信任,必須願意回到最基本的提問——誰的城市?誰的國家?誰的未來?這樣的提問,不僅適用於紐約,也適用於台灣。當我們習慣以技術官僚的語言處理社會問題,是否也該重新學會以倫理與情感思考公共決策?

曼達尼的故事提醒我們,理想主義並非天真,而是一種對公共生活的信念真正的挑戰,或許不在於他是否能實現所有政策,而在於他能否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保持那份不被體制吞噬的誠意。當全球民主陷入犬儒與分裂之際,正需要這樣一個來自烏干達、成長於紐約皇后區、挑戰華爾街的年輕政治人物。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川普危機來了!共和黨地方選舉輸得難看 紐約選出首位穆斯林市長
林佳龍紐約設宴無人到場真相反轉 綠委質疑:中國外交失利釋放錯假訊息
羅世宏專欄:公民的誕生——期待肯.伯恩斯的《美國革命》
更新時間|2025.11.08 07: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活動期間,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