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如果這有幫助的話,面對著攝影機,我會說,停止吧!」當選後的川普接受CBS老牌節目《60分鐘》專訪,當主持人提到,選後針對少數族裔的仇恨犯罪激增時,這位美國總統當選人一臉真摯地呼籲。
但傷害已經造成。監督仇恨團體的南方貧窮法律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說,選後的美國充滿恨意的言論或表述,至今已超過300起通報。2008年歐巴馬當選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後,也出現類似的趨勢。
顯然,美國絕非部分人想像,是已經擺脫了種族偏見和歧視的「後種族主義」(Post-racial)社會。
歷經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赤裸裸的種族歧視早已不見容於美國社會,多數美國人(白人包括在內)也寧願相信自己不是種族歧視者。但實情是,種族歧視依然存在。許多把票投給了川普的美國白人(尤其是郊區),關心自身經濟處境是一大因素,Vox分析,另一個原因則是種族偏見。
川普在選戰期間不斷傳達反移民和穆斯林的訊息,根據一些民調顯示,他所吸引的部分選民是種族仇視色彩最濃、帶有偏見的一群人。其餘支持川普的,顯然也不在意他張狂偏執的言論,至少不足以成為投票時的決定性因素。
一項選前的研究透漏了驚人訊息。史丹佛和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告訴強烈認同自己白人身分的受訪者,非白人在2024年人口總數將超越白人,這些白人會更傾向支持川普,這意味著,種族是川普支持者的一個考量因素。
「告訴人們他們是種族分子、性別歧視者、指他們排外,完全無濟於事...這個訊息具有太大的威脅性,我們從社會心理學得知一件事,當人們感受到威脅時,他們不會改變,更不會聽你說話。」
Vox報導,研究人員發現,要降低種族偏見或焦慮,其實是有方法的,而且簡單極了:坦誠而短暫的對話。但說來容易,做來難,而且化解歧見,需要時間,更需要同理心。
要展開對話,首先得了解白人怎麼看待種族歧視。
在政治正確的風潮下,不少美國白人,尤其是勞動階級以及鄉村地區的白人,「覺得自己反而成了少數族群,覺得自己正在消失,權益遭到漠視。」社會學家霍許契爾德(Arlie Hochschild)說。
「他們正排隊等著爬上一座山丘,渴望觸及山頂上的繁榮富庶,但過去幾年來,全球化和收入停滯讓這個隊伍停止了移動,從他們的角度看來,黑人和棕色人種(拉丁裔、北非、西亞、南亞、東南亞人)以及女性都在插隊,因為透過反歧視法和平權法等政策,這群人得到新的機會。」
事實是,黑人和拉丁裔無論在財富、收入或教育水平上,仍落後白人,但白人的感覺卻是自己是受漠視的一群,痛恨媒體和政治人物說他們享有「白人的優勢」,他們認為,這是菁英分子忽略白人所面臨嚴峻問題的合理化藉口,並把好處給予其他族群。無怪乎,當希拉蕊稱半數川普的支持者是「一票可悲的傢伙」時,引發了極大的反彈。
「告訴人們他們是種族分子、性別歧視者、指他們排外,完全無濟於事,」史丹佛大學的文化心理專家康娜(Alana Conner)說。「這個訊息具有太大的威脅性,我們從社會心理學得知一件事,當人們感受到威脅時,他們不會改變,更不會聽你說話。」
要試圖和帶有歧視觀點的人進行沒有對立意味的對話,以消除對方的偏見,傾聽,正是一大關鍵。研究人員發現,讓對方說更多話,效果更好。
霍許契爾德分享一次她實際的經驗,一位白人女性(化名安妮)解釋她為何愛聽極右派評論家林伯(Rush Limbaugh)的電台政論節目,是因為他挺身對抗女性主義者、環保主義者和其他開明派,安妮覺得這些人貶低了她的價值與生活方式。
消除歧見需要時間與同理心
安妮解釋,「噢,開明派認為信奉聖經的南方人既無知又落伍,是一群土包子、魯蛇,他們認為我們都是種族主義者、不但有性別歧視、恐同,可能還很肥胖。」但她覺得這些指控忽略了鄉間美國人面臨的許多問題──從小到大陷於貧窮,得不到好的教育機會等等。
林伯的言論,往往讓開明派跳腳,但本身是開明派的霍許契爾德,在對話過程中並未立即駁斥安妮的評論,更沒有侮辱她,但這並不代表霍許契爾德必須捨棄自己的立場。兩人開誠布公的對話,增進了對彼此的了解。
同理心,能成為更多坦誠對話的基礎。
沒人希望自己的想法被人不假思索地摒棄在外,即使他們的觀點是你認為謬誤,甚至可恥的;他們希望有人聽他們說話,一旦感覺受尊重,他們更容易在心裡騰出空間,理解其他人的問題。
歧見造成分裂,但科學家告訴我們,誤解和偏見是可以跨越的。打破刻板印象,把對方想成是個體,而非不同的族群,或者增加與其他族群的接觸,都有助於減少偏見。
(首圖為一群美國高中生在大選落幕後遊行,抗議川普當選,圖中的標語寫著 「用愛戰勝仇恨」 )
參考來源:VOX、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