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4 12:34 臺北時間

【傅月庵書評】與你邊走邊聊珍雅各──《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

mm-logo
生活
【傅月庵書評】與你邊走邊聊珍雅各──《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
1961年珍雅各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這本被當時美國主流都市規劃界稱為「除了給規劃帶來麻煩,其餘什麼也沒有」的非專業書籍,挑戰了所有都市計畫專家與官僚菁英,改變了人們對城市生命的看法。
書跟人一樣,有生有死;書跟人不一樣,死了還可復活,有時很快,有時很久。當然,書跟人最不一樣的,就是有那老不死的,總在書架上,無論書房或書店裡,一代看過一代。人都入土了,書猶不斷「重版再來」,鬱鬱蒼蒼。這種書,我們稱它「經典」。
為什麼要讀經典?這是可以寫得落落長,寫成一本書的大題目。大題小答,或許就是「啟發」兩字。
書如何啟發人呢?像一把火,燭照遠近。今天讀,讓你發現很多你不知道的,知識或人生版圖遂又往前擴大一些,驚喜莫名。來日又讀,讓你驗證很多你走過、看過的,知識或人生版圖更加堅實一些,進退有據。或者這樣說吧,經典像一面鏡子,隨著時空變化,你再照一次,總能照出在人間浮沈、前所未見的東西,讓你得以再次思索想想。
這樣的書不多,漸漸也沒人讀了。原因不少,最根本的,或許是被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馴化了的讀者,不知不覺成了排行榜、暢銷書的追逐者,以閱讀「最新出版的書」為主,把閱讀當成一種「精神速食」,喫過即丟,忘卻了「沒有讀過的就是新書」,乃至「好書不厭百回讀」這樣簡單的道理。
《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The Economy of Cities)無非一面鏡子,少數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
珍‧雅各在紐約,攝影:Bob Gomel (Time Life Pictures Getty Images)
但,與其說這書是經典,不如說作者珍雅各(Jane Jacobs)本身就是一則傳奇。2006年4月25日這位僅有高中學歷的老太太以91歲高齡過世,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CBS等北美媒體紛紛撰文悼念;今年是他的100歲冥誕,Google為此特別將首頁換成她的頭像;全球近140個城市更會於每年五月,舉辦著名的「珍雅各散步」(Jane’s Walk),在自己的城市裡踅來踅去,聊東聊西,用以紀念這位載著厚厚的黑框眼鏡、滿頭白髮的鄰家大嬸——她到底是誰?
最簡單的時髦牽拖說法:珍雅各跟甫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鮑伯.狄倫(Bob Dylan)算得上街坊鄰居,1950年代他們都混過紐約曼哈頓下城(downtown)。彼時,鮑伯剛出道,仍在餐廳演唱,擁著年輕女友成天在華盛頓廣場(Washington Square)附近晃盪。1963年他那張著名的《自由馳騁》(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封面就是在那兒拍攝的。
珍雅各有無認識鮑伯?一點不重要。重要的是,若非她跟一群婆婆媽媽的努力,這張流行音樂史上極有名的專輯封面街景很可能不一樣了。
這名從未受過任何正規學術訓練、三個孩子的媽媽與學養深厚的羅伯.摩西斯對決的開端,此後近10年裡,兩人為了下城區的都市開發,不時便槓上。珍雅各為此曾付出入獄代價,她卻不懼不憂,有一次當面質疑摩西斯的一項重大工程,搞得他受不了,忍不住跳腳大吼出那句非常有名的話:「沒有人反對這件事──沒有人,沒有人,沒有人,除了一群……婆婆媽媽!」。
1916年,珍雅各出生於美國賓州,父親是醫生,母親當過老師、護士,家境照說不錯,她卻僅讀到高中便出社會當記者去了。緊接著流浪到紐約,當過速記員、自由撰稿人。最後嫁給一名建築師,他教了她許多建築知識,琢磨鑽石發光。1950年代,兩人住在下城格林威治村。珍雅各每天騎腳踏車到上城的《建築論壇》雜誌上班,邊騎邊看邊想關於這個美國城市的生與死,街區生活種種。
此時,紐約歷來最有權勢的建設官員——同時兼任公園局長、建設局長、以及橋樑與隧道特區首長的羅伯.摩西斯(Robert Moses)正磨刀霍霍,準備向華盛頓廣場下手,將之一分為二,開路改造,更新都市景觀。鄰近街廓的婆婆媽媽不服氣,聯合起來反對,珍雅各聲援加入,發揮其長才,協調整合,發出了一篇又一篇的報導,並拉攏深孚人望的前總統夫人艾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velt)進入己方陣營。最後終於在1959年擋下了這次開發計畫。
然而,這只不過是這名從未受過任何正規學術訓練、三個孩子的媽媽與學養深厚的羅伯.摩西斯對決的開端,此後近10年裡,兩人為了下城區的都市開發,不時便槓上。珍雅各為此曾付出入獄代價,她卻不懼不憂,有一次當面質疑摩西斯的一項重大工程,搞得他受不了,忍不住跳腳大吼出那句非常有名的話:「沒有人反對這件事──沒有人,沒有人,沒有人,除了一群……婆婆媽媽!」。」(There is nobody against this. Nobody, nobody, nobody but a bunch of … a bunch of mothers.),其困窘無奈,歷歷在目。
「城市經濟學」不自珍雅各始,在她之前,許多大師都曾論述及此,亞當.斯密、馬克思等都是。但一如充滿創意的「城市生與死」,珍雅各一起手便自不凡,她花了很大篇幅論證「先有城市,而不是先有農村」這一完全顛覆吾人常識的命題。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聯經出版
也正是婆婆媽媽打勝仗後的1961年,珍雅各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聯經中譯,2007)。這本被當時美國主流都市規劃界稱為「除了給規劃帶來麻煩,其餘什麼也沒有」的非專業書籍,挑戰了所有都市計畫專家與官僚菁英,改變了人們對城市生命的看法。日後不但被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列入相關科系學生必讀書目,有些年輕人甚至受到這本書的觸動,決心步入城市規劃這一行業。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自然是珍雅各最廣為人知的一本書,然而,某次接受雜誌訪問時,她卻坦承:「若要說我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學者。我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城市的經濟擴張,提出了我的論點。」換言之,她的代表作至少還應該包括這本《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不自珍雅各始,在她之前,許多大師都曾論述及此,亞當.斯密、馬克思等都是。但一如充滿創意的「城市生與死」,珍雅各一起手便自不凡,她花了很大篇幅論證「先有城市,而不是先有農村」這一完全顛覆吾人常識的命題。僅僅這一章,她細膩的觀察、敏銳的演繹歸納能力,便已予人當頭棒喝,稱奇不已,更別說其後關於「怎樣創新工作」、「出口商、服務業與……匠人」、「今天的內銷,明天的出口」,乃至「別讓體面的流氓,榨乾我們的城市」等篇章的精彩論述,俯拾即是的警語段落。
這本出版於1969年的「舊書」,最讓人驚訝的是,珍雅各所講的,不但沒有隨著時間而顯得陳舊落伍,反而因為資訊時代來臨,電腦網路興起,全球化世界分工、分眾社群出現而綻放出嶄新的耀眼光芒,讓人可以從更廣闊的視野——或者說將一個國家視為一個城市——來檢視、驗證珍雅各所推論的種種。
「未能發展出夠多的新製造業去補足流失的舊產業空缺;近乎強迫症地重複做一些已經落伍過時的舊工作,不思改變;新商品和新服務難以取得發展資金,而資金過剩又催生出一些會摧毀既有企業及工作的計畫,還有資金的大量外移。」
「即便進行新一輪的進口取代,也不必然保證其在地經濟可以產生大量新的出口產業。進口取代本身必須夠創意,才能提供強勁成長的基礎。」
隨手摘來的這二段話,她講的是1960年代的美國城市,我們卻彷彿對著鏡子看到了自己(的故鄉)。
珍雅各結論:「不創新,就沒落」,到了連「文化」都得搞「創意」的年代,大概不會有誰去質疑;但「創新不能依賴大公司」、「追求高效率便很難創新」、「小眾生產,下一顆耀眼的慧星」等等,恐怕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察覺或贊成的。而這,也正是此書格外值得一讀的地方。因為,經典總是挑戰你,要跟你對話,而不是站在你那一邊!

本文作者-傅月庵

資深編輯人。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曾任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茉莉二手書店總監,《短篇小說》主編,現任職掃葉工房。以「編輯」立身,「書人」立心,間亦寫作,筆鋒多情而不失其識見,文章散見兩岸三地網路、報章雜誌。著有《生涯一蠹魚》、《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天上大風》、《書人行腳》、《一心惟爾》等。

《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早安財經出版

《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溫床》(The Economy of Cities)

  • 作者:珍‧雅各(Jane Jacobs)
  • 類別:社會科學
  • 出版社:早安財經
  • 頁數:320頁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1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