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最常見的胃藥,是制酸劑。除了醫生開藥怕副作用,常會搭配這種白色藥丸,一般人自己去藥房裡也可以輕易買得到。不過在英國,非處方的胃藥,除了制酸劑之外,還有另一個選擇是PPI,也就是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聽起來不像藥,倒像某種工廠配備,但在抑制胃酸分泌方面,這種藥卻是效果極佳,堪稱治療胃食道逆流的秘密武器。
不過,根據路透社報導,蘇格蘭一份新研究發現,服用PPI似乎有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研究人員根據18萬份吃PPI的病患資料,對照其他37萬名沒有使用PPI的腸胃病患,結果發現服用PPI的人,感染嚴重痢疾的機率是沒吃PPI的人的1.4到1.7倍。
不止如此,一般常見的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食物中毒,對正服用PPI治療胃病的患者來說,發生的機率更高達3.7到4.5倍之多。如果依照這份研究資料,原本用來治病的PPI,似乎反而造成了患者細菌感染的風險?
「胃酸是人體對抗外來感染的天然屏障,少了胃酸,胃腸染病風險無形中就升高了,」參與研究的蘇格蘭鄧迪大學研究人員Thomas MacDonald解讀調查結果,做出這樣的分析。他認為使用PPI的最大風險,就是引發胃腸感染。
這份報告的影響和衝擊,因為各地法規不同,也有所不同。在台灣,PPI是處方用藥,只有醫生才能視病患的狀況決定開立。但蘇格蘭從2004年開始,就開放販售非處方PPI,一般人在藥房裡也買得到,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也多半是開放PPI販售,估計仰賴PPI治療宿疾的患者達數百萬人之譜,影響層面不可謂不大。
雖然這項研究結果可能會讓醫院未來在開立PPI藥物前,更猶豫或謹慎一些,但有醫生認為,PPI其實利大於弊,只有在病人未按照醫師指示服用的時候,才會引發意外感染。
「PPI的問題,是被濫用,」波蘭的博美大學胃腸肝膽專家Wojciech Marlicz表示,「這種藥只要按醫囑服用,效果非常好。」例如有些人把吃藥當吃補,沒胃病卻猛吃胃藥,恐怕就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首圖:胃灼熱現已有多種藥物可控制,效果良好,但切記依照指示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