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瓊瑤電視劇《六個夢》首開台灣與中國合拍劇的風氣,到了1998年的《還珠格格》,更是在中國創下單集平均58%的超高收視率,捧紅林心如、趙薇、蘇有朋等明星,瓊瑤劇宛如印鈔機,成為早期電視台的搶手IP劇(改編自原創小說的戲劇)。
近幾年中國全面掀起IP熱,市面一半以上的戲劇都改編自IP,吸引不少資本控股集團爭相追逐,瓊瑤的IP也是其一。這種浮躁亂象,使得IP授權金漲得比房地產還凶,最高價已飆到人民幣3000萬至5000萬元;但並非所有搶到IP的公司,都著重影視產品的多元開發,絕大多數是借用IP知名度炒作股價或轉手獲利,導致改編失敗,喪失IP本身的意義。
我們學會更謹慎釋出手上擁有的IP資源:未來若沒有找到適合的合作方,寧可不開機。
在中國深耕近30年的何琇瓊,坦言許多集團都把腦筋動到瓊瑤IP上,但她身為瓊瑤的兒媳婦,更要珍惜「瓊瑤」這塊金字招牌,「我和許多對象洽談了大半年仍告吹,最終原因就是考量對方只想握有IP或炒作知名度,根本無心製作。」
尤其在2013年,中國編劇于正公然抄襲瓊瑤的《梅花烙》改拍成《宮鎖連城》,氣得年過7旬的瓊瑤親上火線討公道,「官司纏訟兩年,雖然最後判于正公開道歉、相關被告須賠償人民幣500萬元,我們前後卻為此停工3年。這經驗讓我們更謹慎釋出手上擁有的IP資源:未來若沒有找到適合的合作方,寧可不開機。」何琇瓊語重心長地說。
雖然為了官司停工3年,何琇瓊開發新題材卻從沒停過。早在2000年、中國IP戰開打前,她就培養新人編劇團隊,目前在上海及北京共有10位,製作過瓊瑤劇以外的如《微笑在我心》《巴黎戀歌》《將婚姻進行到底》近10部原創劇,2015年也嘗試回台灣拍網劇《皇恩浩蕩》。
去年,中信創投邀請股東之一的何琇瓊,擔任華文創董事長,借重她在中國經營戲劇近30年的經歷,擴展戲劇投資及製作業務。而資深製片葉如芬,2013年曾獲得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殊榮,2015年早一步進華文創擔任總監製,手上投資的《健忘村》因兩岸政治因素慘賠,她忍不住自嘲:「現在我電影這邊賠錢,接下來要仰賴何姐(何琇瓊)了。」
做電影就是在賭票房,只要少賠又可賺到好口碑,投資者就願意加入。
何琇瓊擔任董事長後回台舉才,看上「綠痕」及朱和之兩位作家,分別買下電視劇以及電影版權:電視劇交由她的中國團隊改編,希望接地氣吸引對岸的資源,電影則由葉如芬另組團隊進行改編。
熟悉電影製作的葉如芬表示,台灣導演多半喜歡自己寫劇本,加上許多編劇寫的題材太過單一,都構不成長篇作品,「其實題材可以相互運用、加持,一部小說可以改編研發出2、30集的電視劇,也可截取一個篇章發展為一部電影。至於如何挑選,靠的是經驗和眼光。」這也是何琇瓊加入後,與葉如芬激盪出資源共享的火花。
同一個IP兩用的例子,早就在中國出現,像作家顧漫的小說《何以笙簫默》,先成功拍成電視劇、再推出電影,而另一位作家「天下霸唱」的小說《鬼吹燈》,則是先有電影版,才改拍成電視劇。
葉如芬坦言想嘗試新方法創造更大的可能,而不是閉門造車,她監製的《我的少女時代》《總舖師》大賣,讓她意識到把電視劇通俗的思維帶進電影,觀眾更容易接受,並將資金設定在5000萬元以下,就極有機會以小搏大、創造利潤,「做電影就是在賭票房,只要少賠又可賺到好口碑,投資者就願意加入。」
除發展台灣原創IP,2人也有志一同培養新生代導演,華文創今年籌備8000萬元,投資黃熙、黃信堯2位新導演的電影《強尼凱克》與《大佛普拉斯》。而與八大電視合作的戲劇,投資金額也在6000萬至8000萬元,預計明年開鏡,找來與瓊瑤有多次合作經驗的林心如擔任女主角。
葉如芬透露,未來除了投資電影、戲劇,也將製作高質感的文學影集,跟公視、HBO、Netflix合作,擴展大中華區的華語市場,讓台灣的電影導演也能在小螢幕上有所發揮,成為另一個影視資源整合的方式。
未來除了投資電影、戲劇,也計畫製作高質感的文學影集,讓台灣的電影導演也能在小螢幕上有所發揮。
儘管台灣影視產業因長期惡性循環而沒落,何琇瓊認為台灣的原創力仍是一大優勢,尤其是台灣作家的IP,在中國仍受青睞,只可惜少有作品被深度開發。她分析原因,「中國網路文學開發得早,培養了大批在網上閱讀的讀者,造就大量網路小說產能,嗅到商機的人只要懂得行銷操作,就能點石成金。」
早期中國因管制港台文學作品,80年代放寬後,出版社引進瓊瑤小說,由於言情風格不涉及敏感話題、名氣又高,很快成為出版社的主力小說家,搶得發展先機。90年代席絹的小說也曾被改編成電視劇《錯點鴛鴦》《戲點鴛鴦》,但出版社沒把她當主力作家包裝,加上早期授權金常有收不到款的問題,降低台灣出版社對中國的信任基礎,作風轉趨保守,葉如芬同意說:「我們也有案子跟台灣出版社談了快一年都沒成。」但她相信情況會漸漸改變。
發展原創IP成了時代趨勢,但中國炒作大量高價IP,真正落實拍成影視劇、成功創造產值的並不多。何琇瓊、葉如芬攜手合作,運用多年累積的經驗尋找人才,務實打造台灣IP新價值,期待加上投資者遠見,讓台灣早日度過影視冰河期,開創大中華市場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