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蔣經國去世之後,國民黨選黨主席,就有個歷史規律:執政時期,黨主席沒人敢搶;在野時期,黨主席搶成一團。
李登輝擔任總統,兼任黨主席。等2000年總統大選失利,國民黨成了在野黨,馬上有人跳出來搶黨主席,李登輝被迫下台走路,換連戰當黨主席。到了2005年7月,在野的國民黨改選黨主席,王金平對上馬英九。那一仗,打得硝煙四起,彈幕飛揚,國民黨叫得出字號的大咖,幾乎都站在王金平身旁。結果,馬英九靠空氣票大勝王金平。兩人過節,一直延續了十年,到現在都還沒了。
馬在總統任內,先兼任黨主席,末期因六都敗選,讓出主席職位。那時,國民黨氣勢低迷,眼看著就要丟江山,因此,各路角色對黨主席興趣缺缺。最後,朱立倫一個人出來選。
很簡單,執政時,總統最大,除了總統之外,誰當黨主席,都當得不香。等在野之後,國民黨黨主席可望成為總統候選人,有便宜可撿,自然打破了頭出來搶。最起碼這次黨主席選舉,詹啟賢與吳敦義都把話挑明了講,他們以後要選總統。
就過去規律而言,的確,執政黨不好當,只要執政,就是災難開始,不斷出包,不斷被罵,民調不斷往下掉。在野黨躺著幹,都能等到執政黨自行完蛋。扁政府如此,被國民黨光復失土;馬政府亦然,被民進黨拿回執政權。現在,歷史鐘擺重新盪回來,換成國民黨等著自動接班。
不過,歷史規律還有另外一項特色:國民黨只能拚經濟,經濟完蛋,執政權就完蛋;民進黨除了經濟之外,還有「新台灣民族主義」優勢。因此,民進黨撿國民黨便宜,比較容易。反過來,國民黨要撿民進黨便宜,卻不是那樣容易得手。
韓國瑜上週競選時,講了幾句話,正好彰顯了兩黨立足點差異:「台灣人對民進黨像親生兒子,對國民黨則像抱來的養子。八八風災,國民黨祖宗八代都被罵得臭頭,而高雄氣爆、台南登革熱,陳菊與賴清德都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