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這個場景:北京一家餐廳在門口設置攝影機,顧客上門經過臉孔掃描,判斷其性別年齡之後,坐上餐桌系統自動奉上點餐建議,讓顧客不必傷神該吃些什麼。
聽起來不錯,不是嗎?
再想像一下:深圳市許多交通路口,現在都設有一座液晶看板,路人只要違規穿越馬路,馬上就會像美國球賽現場的「親吻鏡頭」一樣,登上大螢幕主角,以達殺雞儆猴的效果。
也是活該,對不對?
但福州市公安將這一套高科技交管設備,又推進到了另一個層次:他們利用臉孔辨識軟體,比對市民身分資料庫,找出違規者的身分之後,定期在媒體上公布違規名單,並且通報其工作單位或雇主,請主管衡量如何處置。
似乎有點過頭?
在「利用科技執法」,和「利用科技進行監控,制約和行為控制」之間,原本就有一個模糊的灰色地帶,而中國的集權與資本主義混合制度,正容易踩在這個難以劃分界線的模糊地帶。
根據華爾街日報一篇調查報導,上海崇明島一座運動場,最近裝設了一套攝影監視,以及臉部辨識系統。附近民眾不解何以運動場需要監控,承包商則表示,是為了要嚇阻比賽選手作弊。
北京一所公園裡的公廁最近安裝具備臉孔辨識功能的衛生紙機,上廁所的人必須先掃描臉孔,才能領取60公分長的廁紙,避免民眾多拿濫用。
去年開始,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下令所有教堂、清真寺,必須「全面裝設監視器」,溫州一所教堂內部最近完成攝影機安裝,不少鏡頭的攝影機正對著信眾排排坐的板凳。牧師認為這套監視器是連結到公安的臉部辨識系統,因為他的信眾當中,包括不少不想曝露身分的黨員和商界領袖。
根據英國市場情報公司HIS Market的資料,中國現有超過1.7億支監視器,架設在各地,2020年更將暴增到4.5億支。相較之下,全美僅有5,000萬支監視器。這些監視器在臉孔辨識技術,以及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飛躍演進下,已經搖身成為中國公安的殺手級執法利器。包括商湯、曠視等民間辨識科技業者,如今最大的主顧,就是中國公安部。
擁有全境16歲以上國民的身分影像資料,加上長期監控7億網民的上傳相片,中國當局在無需顧慮反彈,隱私權討論不存在的政治環境下,距離實現科幻電影裡的全面監控,似乎已不再是可不可能,而僅僅是時間上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