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爆發的中印邊境戰爭,就是因為邊界爭議而大打出手,雙方都折損不少兵馬。時隔半世紀,印度國防部長和中國媒體再度公開互嗆,一邊放話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另一邊反嗆中國也不是1962年的中國了,一搭一唱拿上一場邊境戰爭來說嘴,可見這回對峙的氣氛非同小可,若不能謹慎處理,真有可能升級為大型衝突。
對峙的焦點,位在印度東北部與中國西藏自治區和不丹三邊接壤的多蘭高地(中稱洞朗)。事件起源為六月初,中國邊防部隊在多蘭高地上擴建邊境道路,引發印度不滿,派工兵部隊前往阻撓,兩軍對峙,雖未開火,但中方用推土機推倒了印度軍方兩座碉堡,雙方火速增派兵力前往馳援,絲毫沒有退讓的意味。
有趣的是,多蘭高地其實並非中印之間爭議領土,而是中國與不丹之間吵很久的戰略要地。中國宣稱印度沒有資格抗議中國在多蘭高地修路,要抗議也是不丹政府出面;印度則批評中方修路的舉動改變了現狀,對印度戰略利益產生重大衝擊。至於不丹,外交立場上一向跟印度站在同一邊,這回也發出聲明,譴責中方邊界開路違反了兩國協議。
要了解印度為何大動作阻止中國修路,必須要攤開地圖,檢視一下南亞複雜的地緣政治。印度東北七個邦,與印度本土之間形同藕斷絲連,僅靠一段20公里寬的西里古里走廊相連。這段陸路走廊一般俗稱「雞脖子」,可見其細長和脆弱,而多蘭高地的位置就正好掐在這段雞脖子上,對印度而言其戰略重要性不言可喻,而中國在這塊高地上的任何風吹草動,自然也就高度敏感了。
事件爆發以來,印度輿論對中國不滿聲浪日漸升高,夾雜新仇舊恨,一股腦宣洩出來。印度社群網路上除了不惜一戰的強硬派,也有網友認為應該透過貿易戰,讓北京感受同為金磚國已非吳下阿蒙的經濟實力。印度新德里的中國大使館外,日前已有民眾高舉抵制中國貨的標語,示威叫陣。
對於貿易制裁中國,印度當局過去都以違反世貿規範為由,宣稱窒礙難行。但印度媒體指出中國過去禁止挪威鮭魚進口,報復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還有最近的禁韓令,都是單方面蠻幹,同理可證,印度也不須要對中國客氣。
資料來源:BBC, One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