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因為波士頓紅襪的超級工具人(曾在前年,2015年,入選大聯盟明星賽),內外野兼修,也同是左打的霍特(Brock Holt)傷癒歸隊,在功能性有重疊的狀況下,林子偉23天的大聯盟驚喜之旅,暫時結束。
回顧這23天,林子偉帶給我們很多的驚喜:包括他在場上數次表現出的成熟心態、有別於很多年輕球員的選球耐性(總共59打席耗了投手256球,平均每打席4.34球。因為沒到最少規定打席數,不然這項數據可以排上全大聯盟前十名)、整體來說不錯的守備能力、以及相當好的速度。而所留下的.280打擊率,.379上壘率,OPS .739,2支三壘安打,以及在他14場先發中,有9次他的第一個打席都成功上壘(6支安打.3次保送)的.643上壘率。這些成績,「整體」而言,以一個第一次上大聯盟的新人來說,都是相當不錯的成績!
但就像絕大部分的年輕球員一樣,上了大聯盟這最高殿堂,林子偉會發現自己還有許多可以進步的地方。從上半季結束的.333打擊率,到下半季第一個系列賽,紐約洋基投手群所送給他11支1的打擊成績,這個強烈的對比,就是因為他在打擊方面所需要加強的地方,很快就被大聯盟的投手以及球探報告給注意到。這也是林子偉回到小聯盟之後,要想辦法適應、改進、克服的地方。
在台灣時間6月30日林子偉的第二場先發,當時似乎觀察到,也在我賽後文章中提到,他的「打擊熱區」(Hot Zone)似乎在偏內角偏高的區塊。而在隔天的第三場先發,也在我賽後文章中提到外角球以及變化球種的應付,似乎是林子偉所需要面對的問題。當時雖然只是小樣本,但因為實在是對比過於明顯,所以就提出了值得觀察的面向。
結果接下來,果然我們就開始看到,對方投手對林子偉塞外角球的頻率越來越高。但當時基本上還是有兩種類型的投手在積極攻擊林子偉的內角:一是球速有95英哩(以上)的右投手,一是左投手。但到了下半季,也就是洋基這個系列賽,我個人覺得「一個打席」,確定了洋基攻擊林子偉的配球策略:
那就是系列賽第一場,洋基「set-up man」貝坦西斯(Dellin Betances)面對當時代打的林子偉的那個打席。
有100英哩球速的貝坦西斯,連續7球走林子偉的內角(但是請注意,沒有一球是「內角高」),包括他的速球,但7球都解決不掉林子偉。可是第8球一顆99英哩速球走外角,馬上三振掉林子偉。
我相信這個打席為這個系列賽「set the tone」:貝坦西斯這種等級的速球走內角,要解決林子偉都需要耗點力氣,那乾脆就攻外角。
所以第二戰的先發投手賽佛瑞諾(Luis Severino),即使也擁有近100英哩的火球,面對林子偉的12顆速球,只有2顆走內角;3顆變化球更是沒有一顆走內角。而接下來的牛棚投手,他們沒有球速很快的火球,所以他們總計對林子偉投了21球,有12顆是變化球種,只有9球是速球,而且只有3顆速球走內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