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1 06:49 臺北時間

【老侯日本會社】誰把東芝這艘船鑿開了洞?

mm-logo
時事
東芝出售半導體事業求活,結果由「日美韓」聯盟購得,目前則處於協調簽約階段。(圖取自東方IC)
東芝出售半導體事業求活,結果由「日美韓」聯盟購得,目前則處於協調簽約階段。(圖取自東方IC)
自2015年日本媒體披露東芝集團會計帳做假事件(日文稱「粉飾会計」)之後,集團內暗藏的財務危機如深水炸彈般一個接著一個地爆開,最終不得不走上斷尾求生之路,且賣掉的是唯一能幫集團起死回生的半導體事業。所謂「大廈將傾,一木難扶」,更何況連這根木都賣了呢?東芝集團目前的狀況正是「不賣半導體則死,賣了半導體難活」,真箇伸頭一刀,縮頭也一刀。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自懂事以來,東芝集團即是個高山仰止的存在,看著東芝集團今日的景況,心中感受絕非甚麼「眼看他樓起,眼看他樓塌」那般,而是眼前的高山說崩就崩,驚駭錯愕再加不解,仍不足以形容此刻心情。
要說起這家設立於清光緒三十年的老企業如何發家、如何壯大、如何崩壞,如今又該如何拯救,遠非一篇數千字的短文可以講清楚。我此處把蕪蔓龐雜的事物暫且按下不表,單表這次引爆危機的「核能發電」之來龍去脈。
話說,日本有兩個被國家養得白白胖胖的企業群體,一稱「電電家族」,另一則是「電力家族」,前者指的是日本電信相關產業,後者則是日本電力相關產業,在國營企業獨佔體制之下,這些企業群體因為與電力或電信的國營企業合作,所以雨露均霑,成長茁壯。「電電家族」裡,大公司有日立、NEC、富士通、東芝;「電力家族」裡,著名的則有三菱、日立、東芝等。幸或不幸,東芝兩處叨光,兩邊的錢都賺,成了營養過剩的企業集團。電信及電力長久以來既然是國營,日本國民對於電信、電力的價錢漲跌只有聽之任之,說起來,這些公司是靠著「稅金」養大的也不為過。常聽人揶揄韓國大企業有官方支持,勝之不武,殊不知日本的大企業也是有著日本國家財源的背景,半斤八兩。
這次讓東芝徹底翻船的導火線,得從2006年併購西屋公司說起。東芝在日本做為「電力家族」的一份子,主要是承包東京電力等國營公司的核能發電機相關工程,由於做的是獨門生意,半世紀來早已過得「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無須怎麼大展鴻圖之志,本身即是個盤根錯節的大企業。2006年,恰巧遇到了世界各主要國家應付全球暖化,紛紛出爐新對策,「核能」被視為乾淨的發電方式,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當時的美國布希總統早將「推展核電」做為國家能源重要政策,英國則在能源白皮書中也重新評價核能發電,芬蘭則決定增設核能發電廠。以歐美馬首是瞻的日本,自然不落人後,甚至有意超英趕美,日本內閣決定了《核能政策大綱》,日本經濟產業省出爐了「核能立國計畫」,在在都顯示了日本的企圖心。
日本政府在核能發電上如此費盡心思,原因除了核能發電的一時風騷獨領之外,日本已經陷入長期經濟不振,再不為日本經濟注入活水,遲早坐吃山空。核能發電既是日本國策,還是牽引日本經濟發展的明日之星。在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規劃下,日本的核能發電「將在2030年之後達成30~40%以上」,並且「促成核能發電的國際輸出」。但「國際輸出」遇到那種付不出錢的開發中國家,又該如何?這也簡單,日本幫這類國家墊錢,蓋好了核能發電廠,屆時再從該國的電費收入回收即可。
只是「核能輸出」說得容易,沒掌握核子反應爐的核心技術,輸出只能是紙上談兵,就在此時,碰到了核能發電大廠、能製作核子反應爐的西屋公司待價而沽,日本經濟產業省看機不可失,極力促成國內企業參與競標。您說,這些早就持盈保泰的日本「電力家族」,能不在此時回報國恩嗎?如此這般,「電力家族」參與競標,東芝即是其一,三菱重工即是其二。這些日本公司的積極參與,除了有經濟產業省的鼓動,自身對於核能發電遠景看好,也是原因。
但要命的是:兩家公司各出各的價,誰也不讓誰,本來西屋公司的標案,兩次競標、東芝本可以2000億日幣決標,到後來因為三菱重工嚷著要出更高價,於是有了第三次競標,價錢硬是堆高成6600億。就這樣,東芝以天價買下了西屋公司,三菱重工彷彿僅是虛晃一招,純粹來攪局。但東芝畢竟是得償宿願,購得當初,東芝集團額手稱慶、經產省喜上眉梢,升官的升官,表揚的表揚,全沒把這6600億當回事。您要問東芝為何把這6600億花得如此毫不心疼,原來東芝有東芝的盤算。在經產省與東芝的瑰麗遠景裡,賣一組反應爐,2000億日幣,日後在全球大賣33組,將有超過6兆日圓的大生意等著送上門,拿6兆日圓營收與6600億的得標價相比,您認為買貴了?東芝還認為買便宜了,真正「一心以為鴻鵠之將至」,壓根兒沒有反應爐「賣不出去」的這一條後路!
至於東芝買下西屋之後的故事發展,那就銜接上各位看倌已知的部分:反應爐真的「賣不出去」了。金融海嘯之後,到處接不到單子,又來了日本福島核電廠災變,國外推銷不了,連國內市場也徹底沒了指望。「核電」從明日之星一變而成了明日黃花,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東芝集團擁有西屋,賺錢不成、脫手無處,負擔沉重,一直拖到2015年假帳問題曝光,人們這才發現:自2015年倒算起來,東芝其實是悶聲不響地虧錢,過去能活得下來,不是體質維持得好,而是假帳做得好。2008年金融海嘯,日立大虧7800億,創了日本電機業的記錄,東芝「僅僅」虧了2800億,反倒是輕傷。但如今真相大白之後,當年日本電機業第一虧的日立,其實是承蒙東芝做假帳,才拔得頭籌,第一虧成了第一冤,東芝才是真正的大敗虧輸;現在,東芝既然連假帳都做不下去,日子自然也過不下去,且隨時面臨東京證券下市的危機。
這麼大、又這麼歷史悠久的企業,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說垮就垮。東芝之有今日,自身判斷失敗固然是主要原因,但經產省的錯誤指導,也是難辭其咎。這次,東芝落到不賣半導體事業不能維持生命的地步,有看倌問:「東芝怎這麼傻?把賺錢的半導體事業賣了,他靠甚麼翻身?」這話問得好,但東芝能賣的都賣了,家電事業、醫療事業,紛紛易主,您說,他還能賣甚麼?誰又敢接手?附帶一提:台灣人家家戶戶都有的「大同電鍋」,追本溯源,本是東芝家電的得意之作,如今在東京一些展覽館中還看得到這款電鍋的原型,「TOSHIBA(東芝)」的商標俱在,供人懷舊,只是東芝家電已被中國「美的集團」買下。別忘了,大陸可是改革開放之後才普遍用起「電飯煲」,現在儘管中國「東芝家電」仍叫「東芝家電」,但中國東芝家電的人還認不認得這款在台灣愛用半世紀的家電骨董、還願不願珍視近百年東芝的工藝遺產?想來真不勝唏噓。
郭台銘的大動作讓日本人看了很不受用,但也點出了一個現實:日本人確實掌握著技術,但技術是伴隨著鮮度的。
話再回到現在,東芝要出售半導體事業求活,結果就是在日本經產省強力介入下,三次競標,排除了出價最高的鴻海夏普,最終由「日美韓」聯盟購得,目前則處於協調簽約階段。這「日美韓」聯盟算是臨時湊成,背後仍是日本經產省主導,由出資最多的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半官方)領軍。日本官方不願自家技術流落海外,在競標過程大小動作不斷,總算把野心勃勃的鴻海排除在外。郭董為此氣不打一處出,除了聲稱「仍未放棄」外,還撕報紙抗議,但在向來人前低調慣的日本人看來,郭董的這種大動作很不受待見,日本網民各類尖酸刻薄的留言紛紛出爐,甚麼「就是不賣給你,怎麼樣」「囂張過頭,就該給點顏色」,完全忘了這是一家牽涉上萬人生計、兩兆日圓的大案子,豈能意氣用事?賣給一個半官方機構,真的妥當否?直到幾天前,鴻海透過夏普,做出了評論:半導體事業瞬息萬變,如果東芝半導體標案遲遲未有結論,東芝半導體所持有的技術將喪失優勢,鴻海夏普將正式退出。
這話一出,讓日本網民也跟著醒了。沒錯,日本人確實掌握著技術,但技術是伴隨著鮮度的,如果沒有好的決策與果斷的經營魄力,技術遲早會有淘汰的一天,網民們留言少了之前的冷嘲熱諷,反而是誇獎鴻海決策反應迅速,與日本「產業革新機構」的官僚不是一個量級,甚至開始憂心東芝半導體的命運,云云。
日本「產業革新機構」為何就這麼讓人不放心?除了過去主導的企業改革案實在乏善可陳之外,公務員特有的泄沓因循,也讓專家憂心忡忡。一名半導體業的顧問就這麼撰文指出:「類似像東芝半導體現有的『四日市工場』建設案,再來一次的話,這群不懂半導體、不想負責任的官僚們,誰願意立刻拍板定案?但不果斷決定,半導體市場立刻就會把你淘汰。東芝半導體恐怕凶多吉少。」言下之意,東芝半導體被官僚為主的「產業革新機構」迎娶走,幾乎就與慷慨赴義無異。
東芝這陣子的風暴,大概如此,當然,這是個歷時十年以上的風風雨雨,我無法一一說明其細節。但走筆至此,當初是誰把東芝這艘大船鑿出了大洞,答案難道不已呼之欲出?除了東芝的決策高層,經產省的官僚們也是共犯。看著經產省內外奔走,怪招出盡,就為了把東芝半導體留在日本,真如《陳情表》裡的那句話:「經產無東芝,無以至今日;東芝無經產,無以終餘年」,令人鼻酸,卻又難以同情了。

作者簡介:老侯

目前在大阪經營一家服飾公司的台灣資深青年,前年遭五雷轟頂後,突然開竅,一手開公司,一手寫文章。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