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台東縣政府城鄉發展局在綠島燈塔附近設置100公尺長的生態廊道,用PC波浪板阻隔蟹類棲地與馬路,使他們改走路面下的涵洞通向海邊。
此廊道看似有其功用,但靜宜大學生態系學生林修宇在2011年進行研究,發現廊道阻隔反增加陸蟹通過馬路的時間,也增添抱卵母蟹降海遷移的困難度,認為護蟹廊道反增加路殺機率。
此研究出來後引發社會譁然,大眾將矛頭指向政府,從此以後,綠島的主管單位「聞道色變」,不敢再輕易設置廊道以避免再招撻伐,護蟹志工則只能採用最原始的土法煉鋼,一隻隻將螃蟹撿起放生。
直到2016年,綠島鄉公所獲得水保局330萬的經費,此經費是針對邊坡坍方及野溪加強工程,卻也建議加入護蟹項目,綠島鄉公所故而再蓋了4條護蟹廊道。
此動物通道卻連生態專家都搖頭,陸蟹廊道經由地底橫越馬路,開口則懸在海邊的斷崖,離地約1公尺高,倘若螃蟹則由此經過產卵,恐將面臨摔死命運,讓保育人士直批:「難不成要陸蟹當噴射砲飛到海邊?」
面對民眾撻伐,綠島鄉公所最初表示「廊道已完工但還沒驗收」,後改口成「還未完工將會修改」,現已將廊道封住,等9月繁衍季後再行修改,但主管機關敷衍態度已讓生態工作者無比心寒,現只盼政府能進行相關配套,別讓綠島的物種都成為旅遊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