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6 11:17 臺北時間

【韓半島隨筆】只想贏韓國…卻迷失了自我

mm-logo
文化
台北世大運舉行期間,「好想贏韓國」「打贏韓國就是爽」等發言,但一天到晚喊著口號,卻不見認真思考為何一定要贏韓、還有要怎麼才能贏。
台北世大運舉行期間,「好想贏韓國」「打贏韓國就是爽」等發言,但一天到晚喊著口號,卻不見認真思考為何一定要贏韓、還有要怎麼才能贏。
台灣曾歷經亞運會上,跆拳道國手楊淑君被判失格,而引發社會上莫名盲目地反韓情緒;如今台北世大運舉行期間,「好想贏韓國」「打贏韓國就是爽」等發言,又接二連三出現。面對韓國,台灣陷入「想贏」的集體空洞迷思─夾雜著追捧與厭惡的矛盾情緒,最終卻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那是7年前,一場體育賽事,引發了台韓兩國自1992年斷交以來,最大卻也是最荒謬「反韓」風波。
2010年,當時在中國廣州舉行的亞運會上,台灣跆拳道選手楊淑君,出戰越南選手。原本已9比0遙遙領先,卻突然被菲律賓籍韓裔裁判宣布中止比賽,隨後以腳上穿著的電子襪不符規格為由,被判失格。
消息一出,引發台灣民眾不滿,但憤怒情緒卻演變成擴大全國的反韓浪潮,只因為裁判洪性天具有韓裔血統,越來越多人質疑,這是在運動場上常為求勝而不擇手段的韓國(南韓),連同中國使出的手段,要陷台灣於不利。
於是,拒買韓貨、焚燒韓國太極旗、砸毀三星液晶螢幕等新聞畫面接連出現,連台北韓僑學校都被丟擲雞蛋,在台韓民人人自危,就連預計於下個月寒假前往台灣展開短期研習課程的南韓學生,也因為反韓風波,慎重考慮要不要取消行程。
比起查證賽事遭中止與被派失格的經過,還有確認國際賽事規則,當時台灣的電視新聞花費更多時間與篇幅,在報導民眾表達如何討厭韓國。
情緒達到最高潮的週日,連韓國電視新聞也開始報導台灣的反韓運動,但大家都無法理解,對手既非南韓出身,南韓代表隊也未予以阻撓,為何帶有仇恨憤怒會突然在台灣蔓延。
那晚,我的手機響起,是一通來自韓國的國際電話,打過來的人是比我大8歲的韓國友人俊日。「虔豪…我不清楚我們國家到底做了什麼事,但是…對不起,讓台灣人這麼生氣…我不希望這件事影響到我們的友誼…」才剛結婚不久的俊日,慌張地說道。
我在電話這頭回應道:「大叔,沒什麼好道歉的,跟韓國人沒有關係;我反而覺得荒唐,許多台灣人向來不滿南韓運動員為求勝而在場上耍小動作,但這次根本沒這種事。不用擔心太多,很快就過去了。」
令我訝異的是,來自首爾的道歉電話和簡訊,接連湧入手機和電腦,有人理解台灣人會開始討厭韓國的原因,始自1992年的斷交。有人輾轉得知過往台灣和南韓於競技場上的不愉快。
也有人詢問後得知,在經濟在被南韓超越後,民眾心理從早年的遭遇背叛轉為怒火中燒,但殘酷的現實是,沒有一個能成為這次事件引起反韓情緒的合理因素。
沒過幾天,這股憤怒情緒,很快消退。但民眾和媒體,依然沒去追究或開誠布公地坦白承認,被判失格與韓國的關聯究竟在哪。
詭異的是,若台灣遭遇不合理待遇,國際體育組織為何都是冷眼旁觀,還是…問題可能根本出在台方人員,在未清楚確認規則及與主辦單位溝通下,讓楊淑君在不知情下,穿上不合格的襪子?一切隨著楊淑君向仲裁庭撤銷異議申告後落幕,沒人再追究。
那時,正是韓樂(K-POP)開始大舉進攻台灣市場的階段。事發後幾個月,我回到高中母校演講,聊到偶像團體,講起東方神起和BIG BANG,許多女學生興奮不已甚至尖叫,甚至拿出放在抽屜裡偶像的周邊商品扇子出來大秀。
但一提到楊淑君事件,突然「韓國人都是狗」「他們只會作弊,無恥卑鄙下流」等待有髒話的叫罵聲接二連三出現,令人驚異的是,講出這些話的,和剛剛興奮尖叫的,是同一群人。
上週四(24日)正好是台韓斷交25週年,回顧這幾年,台韓交流更加頻繁。南韓儼然成為台灣人觀光的熱門選擇。同樣也有越來越多韓國民眾,看了綜藝節目介紹台灣觀光和美食後,慕名而來。標榜「台灣」的珍珠奶茶和蜂蜜蛋糕店,在首爾街頭一家家出現,人們對台灣的理解與認知,正在緩慢增加。
去年總統大選前夕,韓團TWICE的台籍成員周子瑜舉起青天白日旗亮相後,又被迫公開道歉,在台灣引發軒然大波。當時我曾有過念頭,擔憂這是否會引發繼楊淑君事件後,另一波反韓情緒。
幸好在交流更趨頻繁的現在,韓國網友許多聲援台灣的留言被迅速轉載出來,反倒讓不少人更加了解韓國民眾的看法,更有南韓民間團體向國家人權委員會申訴,行動力看在不少台灣人眼中都感到佩服,最終並未演變為失控的反韓怒火,反而也是無消無息地淡化落幕。
只是,這幾天,台北世大運上,又有奇妙詭異的景象,眾人爭相目睹面容姣好、身材勇健的南韓水球選手出現,爭相喊叫「歐爸歐爸」的同時,棒球賽、籃球賽一開打,「好想贏韓國」「打贏韓國就是爽」的發言,又接連出現。
面對南韓,台灣人同時參雜著羨慕、自卑與不平的情緒,最後演變成嘴上說說的「想贏」。一天到晚喊著「好想贏韓國」,卻不見認真思考與討論為何一定要贏韓、還有要怎麼才能贏。
台灣人對韓國的理解,我相信這幾年已慢慢好並有所提升。但不知自己弱勢在哪,也沒認清如何發揮現有優勢,面對韓國,台灣人冀求的輸贏,只是極短暫的高潮,然後又瞬間陽痿。這樣的競爭,就算是台灣走運地贏了,也不會顯示出我們有多麼進步。
楊虔豪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