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的性別歧視風波,年初以來吵得風風火火,儼然一場性別大論戰。起初是Uber等幾家科技公司內部女員工爆料遭性騷擾,緊接著Google資深員工James Damore一封內部備忘錄,深入解析在研究工作上女不如男的生物事實,更火上加油,讓網民和輿論紛紛跳出來,搶著發表意見,吵成了一團。Google眼看苗頭不對,當機立斷把Damore開除,雖然引發另一種爭議,但確實令論戰失去著力點,成功地讓整起事件逐漸退燒。
只不過,有關男女平權的問題,當然不可能真的退燒。
Wired雜誌在最近刊出一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物理學教授Alison Coil的投書,以女性科學家的身分,駁斥女人天生不適合做科研的論調。Coil開宗明義就拿索爾克生物研究所三位研究員最近指控所方在撥款和升遷上明顯對女性不公,不惜告上法院為例,點出女性之所以在學術界無法出人頭地,真正的癥結,其實是許多學術圈的高層人士,打心底就對女性抱持偏見。
Coil認為科技業的性別歧視是系統性的問題,所導致的結果,是女性研究員拿到的推薦函往往語帶保留,內容簡短,而女性科學家獲得的研究經費、獎助金和演講邀約,也往往比男性同儕少,這些都在無形當中成為女性研究人員在學術道路上的障礙。重點是,這些觀察並非個人感受,或是單一個案,而是有許多相關研究可資佐證的客觀現象。
瑞士哥德堡大學1997年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女性在博士後研究獎學金申請過程的同儕審查中,往往要比男性表現得更傑出,論文產量等指標必須達到男性申請者的2.5倍,才能獲得相等的評分。
耶魯大學在2012年做的一份調查,發現在大學研究機構中,聘僱者就算拿到資歷相等的應徵函,仍然偏好雇用男性研究主管、給予歷練機會和較高的薪資,並對男性的表現做出較高評價。另外,2015年賓州大學Katherine Milkman等三位女教授透過實際調查,則是揭露了多位博士候選人寫信給教授時,教授回信給男學生的機率,硬是要比回給女學生的機率高。
但其中最耐人尋味的一份研究,要屬2015年三位美國大學心理學教授所做的實驗。這三名教授刻意拿出多份有關男女在科研領域待遇不同的分析報告,內容有真有假,請多所學術機構的高層教職員給予評價。結果發現男性主管往往對那些認定女性受歧視的真實報告,給予「可信度低」的評價,相反地,那些聲稱「女性未受歧視」的假報告,反而獲得男性主管的良好評價。
這個實驗結果,顯示了科學家也是人,同樣受到偏見和文化的影響,所謂的客觀理性,只是某些科學家自以為是,並不計代價拼命維持的脆弱假象。Coil指出,科研領域和科技業的男性高層,即使心知肚明業內長期歧視女性,但一旦承認,便等於間接否定了自己與其他男性主管的地位是憑實力爭取而來,只好昧著良心否認差別待遇,同時繼續奉行重男輕女的科研陋習。畢竟,既得利益者的自保動機,是天性,要打破男男相護的科技小圈圈,恐怕是比登天還難。
參考資料: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