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到公司,電腦就會告訴我,今天該買該賣哪一隻股票,甚至要買多少賣多少都會指示。而我的工作就是,確實依照AI的判斷進行交易。」三菱UFJ信託銀行資產運用部的首席基金經理岡本訓幸,笑著這樣說。
岡本與團隊開發的公募基金「AI日本株式OPEN (簡稱:日本AI)」,運作方式正如其名,依照AI的指示投資股票。至於AI挑選股票的關鍵,是透過「文本挖掘(Text Mining)」,從大量的文字資料中挑出重要單字或句子,推斷每一支股票的潛力。
企業公開的決算季度報告和有價證券報告書、以及各大通訊社的新聞,都是AI憑據的重要文本,透過文章分析,給予「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再決定要怎麼投資。
例如下面這一篇,關於「配股」的節錄文章。
這篇文章,用「紅色」與「黃色」塗起來的部分,是被AI判定為「正面」的文字表現,包括「向股東分配股息的安定性與持續性」、「集團的股息發放率目標30%以上」、「以利益安定成長為基礎持續配股」等三個句子。而用藍色標注的句子「財務體質的強化」,則被解讀為「負面」訊息。
岡本解釋:「『強化』這個詞乍看是很正面的字眼,但挖掘背後的意義,代表了財務基礎並不十分穩固,所以AI判斷狀況是『負面』的。」
AI的評判準則,是一套機器透過學習設計出的「字典」,目前這個「字典」可以判斷的文字表現有1,243種(截至2017年5月)。如果是「大漲」、「往上修正」等「正面」表現,就給「+1」;如果是「下跌」、「往下修正」等「負面」表現,就給「−1」。從每一篇文章得到的數字進行加減,最終得到的分數,就是投資的基準。
「簡單來說,AI分析完決算報告之後,如果得到『正分』就會指示我們『買』,若是『負分』就會指示我們『賣』。」儘管預測準確度還有待提升,但岡本很看好未來AI操盤的潛力。
AI操盤時代來臨 分析師被工程師取代
隨著金融交易電子化,以前證交所交易員激動比手勢喊價的場景,早已走入歷史。從2000年開始在金融圈普及的「演算法交易」,現在已經進化到,以「千分之一秒」或「萬分之一秒」的速度進行買賣,又稱為「高頻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目的是為了盡可能縮短交易指令,從中賺取買賣價差。據統計,目前美國股市總體成交量有70%都是透過「高頻交易」完成,進一步讓電腦模仿資深交易員操盤,似乎是必然趨勢。
「2000年的時候,高盛的美國總公司有600名交易員在做美國股票交易,現在只剩下2個人。」今年2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刊登報告指出,大型投資銀行高盛砍掉大批交易員,取而代之的是200名電腦工程師跟AI。
也難怪,高盛執行長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總愛說:「其實我們是一間科技公司。」
熟悉金融市場的日本RP Tech總經理櫻井豐表示:「現在美國的避險基金,活用AI已經開始看到成效。例如世界上最會賺錢的數學家、詹姆斯西蒙斯創辦的『文藝復興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在2016年避險基金業界陷入苦戰之際,靠AI操盤,做出獲利20%的驚人成績。另一間標榜AI技術的『Two Sigma Investments』,也有獲利10%的表現。」
「文藝復興科技公司」和「Two Sigma Investments」,跟傳統的華爾街金融公司不同,雇用的不是財經分析師,而是大批頂尖科學家,利用數學模型預測市場機會,強化AI的大數據分析能力,提升基金表現。
跟隨美國腳步,日本活用AI的金融商品也開始越來越受到矚目。根據日興研究中心統計,從2015年8月到今年8月中,日本市場上共出現11款AI基金,總額已達4,129億日圓。
AI除了看盤,還能預測外匯波動。例如專業網路銀行「日本Jibun銀行(じぶん銀行)」,今年6月推出「AI外匯預測」的手機APP新功能,針對美元、歐元等五種主要貨幣的匯率波動,以「1小時」、「1個交易日」、「5個交易日」3種期間進行預測,目前平均準確度達6成,有的幣別甚至有7到8成的水準。
資料來源:Yahoo JP News特集、日本經濟新聞、J 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