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作品呈現自然生態遭受嚴重的傷害,但王久良對環境議題始終保持樂觀。他說,「我是積極入世的,看到希望與變化的可能,儘管對社會有憤怒,但不逞口舌之快,不會謾罵,因為謾罵沒有力量,不如把這個時間拿來做事情,才是真正改良的途徑。」
王久良認為,垃圾的根源是消費主義產生的負面影響,但人們可能只是在學術課堂或會議上討論。「過度消費、過度包裝造成塑料的過度使用,雖然便利也造成危害。當你面對一個迫切需要改變的事實,可能大道理並不管用,要用另一個手段方法去改變才更有效、迅捷。」王久良選擇以影像來改變現狀,也相信社會有自我修復的功能,當問題出現,有人提出,也會有人解決。
環境議題牽涉到利益、政治禁忌,是否因此受到干擾與限制?王久良表示,垃圾廢料處理不只是環境問題,而是經濟問題,是一樁大額的國際貿易。當初調查研究時,因為涉及到別人的利益,受到打擊、驅趕都很正常,他也不會大驚小怪,只是想如何避開風險。後來影片在媒體曝光,甚至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等官方媒體也報導,當效應達到一個程度,可能官方會有點擔憂,不想讓更多人去藉著這個負面話題去夾帶一些聯想,就會讓它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