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6 09:30 臺北時間

「中國玩足球 美國卻在打網球」 WTO機制無效 美中貿易戰一觸即發?

mm-logo
文化
美國政策大轉向,未來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可能由單方的施壓制裁取代過去的對話協商。(東方IC)
美國政策大轉向,未來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可能由單方的施壓制裁取代過去的對話協商。(東方IC)
川普這個月初的亞洲行,行前與行程中一再強調,各國需要接受彼此歷史文化的特殊性,以確保世界偉大文明的繁榮。
不過這個和諧的訴求和他對美中貿易的嚴厲批評顯得不太搭嘎。有媒體說,談到文明,川普講的大概是文明的衝突,而不是合作和互相尊重。
根據《南華早報》幾位專家和分析家的說法,美國對中國經貿如今出現大轉向,川普似乎打定主意,以單方的施壓來取代過去對話與多邊談判的策略。
《華爾街日報》也在專欄中提到,美國對中國貿易的「大鐵鎚」已經準備就緒,一場美中貿易大戰即將引燃,衝突甚至可能衝擊到世貿組織的機制。
川普的推特發文:「在我的亞洲行之後,所有跟我們有貿易往來的國家都知道規則已經改變。美國必須以互惠的模式被公平對待。巨大的貿易逆差必須快速降低!」
白宮推特帳號發文,引述川普亞洲行談話:「從今而後,我們會在公平的基礎上競爭,美國不會再讓別人佔便宜了。」
在柯林頓時代,說服中國加入WTO,曾經被柯林頓形容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交易(a hundred to nothing deal)。因為如此一來中國必須徹底拆除它的貿易壁壘,相對而言美國市場原本就已自由開放。
不過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到了2010年,萊特海澤以律師身分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時,列舉了美國接踵而來流失的就業機會、倒閉外流的工廠、智慧財產權的侵害、以及爆炸性的貿易逆差。他的結論是美國人過度的樂觀看法「完全錯誤」。
如今萊特海澤已經身為川普的首席貿易談判代表。他正研擬一連串懲罰式措施,更值得注意的是,華府政治菁英們不分黨派一致喝采。
2017年8月14日,美國總統川普(圖中)在白宮簽署行政備忘錄,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圖右)針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展開調查,確保美國的智慧產權和技術得到保護。(東方IC)
從這個月的川習會,就看到了這個策略開始運作的跡象。在川普離開北京之後,中國宣佈了包括金融業務開放等貿易讓步的舉動,萊特海澤卻無意接受,讓中方大感驚訝。其中傳達的訊息是:半調子的示好措施對華府毫無作用,美國要求的是徹底的改變。
在此同時,美國參眾兩院提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法案,要求行政部門基於國家安全考量,限制外國投資美國科技公司和基礎建設,其主要的目標自然是中國。
萊特海澤過去雖然並不主張美國撤守WTO,但是他顯然不擔心和中國攤牌。他曾嘲笑人們把奉行WTO的規範,當成「像宗教上或道德上的重大事件」。同時也認為中國以進口關稅或是配額這類方式進行報復不足為懼。在他看來,雙邊的貿易失恆的程度如此嚴重,美國主動攻擊帶來的好處,必定遠超過可能的風險。
美中貿易失衡,2010年美國對中國年度貿易逆差為2300億美元,如今則來到3500億美元。(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 / WSJ網站)
許多人認為川普向中國發動貿易戰可能心存猶豫,因為他需要拉攏中國來對付北韓。不過,萊特海澤也有他的說法。他認為「永遠會有某些危機要用到中國的協助」,但是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本身就是重大的危機」。他相信一旦開戰,雙方必然都要付出代價,但中國的損失恐怕會較為慘重。
當然,美國內部也不是全然沒有異聲。共和黨內主張自由貿易的人並不樂於提高關稅,覬覦中國的金融圈也支持較溫和的路線,仰賴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主管們更擔心北京的報復行動。
不過,無論如何,美中關係顯然來到了新的轉捩點。柯林頓時期大張旗鼓的「交往政策」,主張和中國全面交往,但是中國並沒有如他們期待,在經濟和政治上出現更大的開放。情況或許還恰恰相反。
如今在美國,大概已經沒有人還會主張美國應該協助中國崛起,期待它的興起會成為民主的、市場經濟的夥伴。許多人甚至認為,WTO能夠仲裁的,是自由市場的經濟體之間的爭議。而中國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根本無法透過WTO的機制解決爭議。前美國資深貿易官員瑞斯托維茲就說,「中國是在玩足球,而我們卻是在打網球。」因此他主張的是以牙還牙式的報復。
顯然美中貿易問題上,如今美國鷹派當頭,戰火迫在眉睫。一如華爾街日報所說:「美國主流媒體如果對萊特海澤有什麼批評,恐怕不是說他太過好戰,而是說他動作太慢。」
參考資料:
U. S. readies trade sledgehammer for China(Wall Street Journal)
Why Donald Trump is preparing for a trade war with China(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U.S. Rebuffs China’s Charm Offensive, Edging Closer to Trade War(Wall Street Journal)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