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8 06:31 臺北時間

名導手機皮夾不見了 觀眾竟有罪惡感而這樣做

mm-logo
娛樂
《抓狂美術館》預算達550萬美元,以平均1天1景的拍攝進度與長達5個月的剪接,確保品質。(東昊提供)
《抓狂美術館》預算達550萬美元,以平均1天1景的拍攝進度與長達5個月的剪接,確保品質。(東昊提供)
繼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洛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波韋戴貝伊(Bo Widerberg)後,瑞典影壇又出現一位國際知名導演,那就是以《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贏得坎城影展最金棕櫚大獎的魯本奧斯倫(Ruben Ostlund)。
魯本奧斯倫擅長捕捉荒謬的情境,探索個人在大環境下的反應。而他靈感的來源,往往是真實的生活和許多爆紅的網路影片,《抓狂美術館》也不例外。該片預算達550萬美元(約新台幣1.63億元),平均1天1景的拍攝進度,加上長達5個月的剪接,讓影片既具場景的規模、又有慢工出細活的品質。
瑞典導演魯本奧斯倫以《抓狂美術館》拿下坎城金棕櫚大獎。 (東昊提供)
去年紐約影展時,魯本奧斯倫在《抓狂美術館》試映會前將手機、皮夾放在試片室後離開。由於影片主題是「信任」,他選擇相信觀眾,之前在多倫多、洛杉磯放映,這麼做都沒事,但這回放映結束後,手機、皮夾竟不翼而飛。前排觀眾尷尬地面面相覷,有人說「好像有個穿紅毛衣的女人拿走了。」他在微慍下完成映後QA,忽然有位女士收集現場觀眾的錢給他,因為大家有些罪惡感,他連忙拒絕。離開現場後,答案揭曉,原來是公關人員怕有人拿走他的手機、皮夾,就自行收起來。
魯倫奧斯倫在接受《Slate》雜誌訪問時,自爆這段糗事。對熟悉他電影的觀眾而言,這段情節就像他的電影,因為奧斯倫總在處理人物的窘境,尤其《抓狂美術館》探討的正是社會的信任感、個人與群體的互動。片中有件名為〈廣場〉(The Square)的裝置藝術,在地上畫出白色方格,強調「廣場是信任與關懷的殿堂,在裡頭,我們有同樣的義務與權利。」如需要幫助,就站入方格中;如信任陌生人,也可把錢包等放進方格。

魯本奧斯倫(Ruben Ostlund)小檔案

  • 1974年 4月13日出生於瑞典哥德堡
  • 2001年 哥德堡電影學院畢業
  • 2004年 首部電影《吉他蒙古人》獲莫斯科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
  • 2008年 《五道人生難題》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斯德哥爾摩影展最佳觀眾票選與最佳劇本
  • 2011年 《Play》獲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大獎與東京影展最佳導演
  • 2014年 《婚姻風暴》獲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評審團獎
  • 2017年 《抓狂美術館》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6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