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不少人建議瞿友寧拍商業電影,他笑說是直到《花甲》才看開,「我經歷台灣新電影、藝術片、偶像劇各自興盛的階段,對市場有完整觀察,這次是我第一次拍商業片,把以往對電影工業的瞭解與觀察一次用上。」為此,他每週開行銷電影會議,沙盤推演,期待《花甲》夾帶粉絲經濟,至少能衝出1億元票房。
瞿友寧認為,未來若再拍商業片,每部片至少要計畫半年至1年,且要更適應商業市場的操作模式,符合投資人年度預算及製作報表的需求,減低投資方的不確定感。
隨著童子賢暫停「植劇場」相關投資計畫,發起成員之一的瞿友寧也與王小棣、蔡明亮等8位導演共同退出。如何看待影視產業與企業界未來的合作?瞿友寧說:「如果前期能討論更清楚,建立清楚的溝通橋梁,執行面就不會有太多差異和不了解。」
他進一步強調:「影視產業不妨站在投資方角度思考,或許對方希望的不一定是利益回收,也可能是經驗值回收與形象回收。雙方初期應清楚溝通彼此的目標,不斷調整理念,並階段性給投資方看到和想像一致的結果,雙方就能更緊密結合。」相對的,瞿友寧也認為投資方該給予影視創作者更多信任空間,藉此提升台灣的能見度,對內需、外銷市場都有幫助,回饋將超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