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篤之蒐集聲音的習慣有30幾年,每次蒐集錄音完成就建檔,以後才能放進電影裡。他說,以前自己錄、自己拷貝、整理,並在盤帶上標示裡面有哪些內容。但盤帶是線性的,常要倒來倒去,有的聲音在這、有的在那,效率不高,幸好早期聲音少,只要分類一下,就可以記得。隨著東西愈來愈多,就有資料庫。
到數位錄音的年代,杜篤之開始把聲音錄在CD裡,就像一張CD中的各種曲目。杜篤之說,以前硬碟很貴,他就每次買100片CD來存檔,後來硬碟價錢慢慢便宜,就不用CD,全部轉入硬碟。因當初編號是CD1、CD2 ….,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只要聲音檔是「CD」開頭,都是自己錄的。如果是買來的,就有別的編號。對於聲音建檔頗有心得的杜篤之解釋,這些聲音檔都加註有文字分類,一目了然,也會看到相關的聲音,可以讓音效師參考。
2004年杜篤之在新聞局補助900萬元下,自己再投資5000萬元開設「聲色盒子」錄音室,14年來設備更新3次,片源應接不暇。杜篤之說,錄音室每年接案量可達30部,但他寧可少接,重質不重量,「因為把質做好,量自然會來。」
2013年「聲色盒子」裝設使聲音更具包覆感的杜比全景深(Atmos)配備,製作出的第一部電影是《KANO》,這不但是台灣首部,也列入世界前一百部。設備升級後,概念、方法與工具也得適應,杜篤之坦言:「從應付5.1聲道、7.1聲道,到現在61.3聲道。很多人問『是不是更複雜?』我反過來看:操作設備可能更難,但以要求的目的來講,反而變得容易。而我覺得,怎樣透過聲音讓電影更好看,才是最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