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年度電影盛事奧斯卡獎長久以來難脫由男性、白人主導的批評。兩年前的奧斯卡獎,社群網路上掀起了#OscarSoWhite(奧斯卡好白)的熱潮,並導致多名非洲裔男女明星在頒獎典禮缺席抗議。
今年奧斯卡頒獎期間,種族議題同樣引發熱議。不過這次掀起的話題是電影《黑豹》在全球票房的成功,這是第一部黑人執導、黑人編劇、以黑人為主角的大預算漫威超級英雄電影。從觀眾到影評到非裔美國團體都給予它正面評價,《金融時報》的影評讚揚它是為電影文化產業點石成金的新「試金石」。
《黑豹》的成功,除了符合好萊塢電影喜歡標榜的多元價值。更重要的,也許是它改變了電影產業既有觀念中「『非白人』演員太多無法吸引觀眾」的想法。
黑人明星在好萊塢並非新鮮事。幾十年來已有不少黑人男女明星擔綱票房大戲。此外,以黑人觀眾為訴求的電影也不乏成功案例。不過,全部以黑人為主的電影,仍是大卡司大製作的電影公司不敢輕易嘗試的事。
從電影的故事情節來看,主要內容圍繞著虛構的國度「瓦甘達」(Wakanda)的王權爭奪:主角年輕國王「黑豹」帝查拉(T'Challa)偶然發現流亡在外的艾瑞克是自己的堂弟。艾瑞克的父親(帝查拉的叔父)當年因為堅持分享瓦甘達的高科技給其他國家,而被帝查拉的父王所殺。帝查拉得知真相後對自己父親的形象幻滅。成年後的艾瑞克一度推翻了帝查拉成了新國王並採取侵略性的對外政策,違背了帝查拉的和平外交理念。歷經劫難的帝查拉之後重新奪回王位,並實現叔父的遺志,將瓦甘達本國的高科技與全世界分享。
電影在製作上其實不脫漫威系列電影中英雄復仇、高科技、懸疑鬥智、感情糾葛衝突等元素。故事的時空背景不論設在何處,似乎都可以套用與複製好萊塢的票房公式來演繹發揮。真正讓它與眾不同之處,是故事背景設在非洲,挑戰了一般人對非洲/非洲裔的既有刻板形象。
在好萊塢式的敘事背後,《黑豹》的非洲既不邊陲、也不落後,也不再背負殖民歷史的沈重苦難,反倒是擁有獨門科技可以自給自足,甚至還懷抱著治療與援助世界的胸懷。無怪乎許多非洲裔美國人在看過影片之後都感覺大受鼓舞,因為影片為他們投射出「想像的」原鄉,一個充滿希望和力量的非洲。
《黑豹》電影的大賣,不只帶動商品熱賣,也衝擊全球流行文化。網路媒體《Slate》就注意到,如今一些黑人運動員在比賽獲勝之後,做出兩臂胸前交叉代表「瓦甘達萬歲」(Wakanda Forever)的致敬手勢。
在《金融時報》中文網的一篇文章中,把《黑豹》的熱賣與中國央視的「春晚小品」做了一番對照。在黑豹全球首映的同時,中國的CCTV春晚一個中國人畫上黑臉扮演肯亞的「非洲大媽」,對中國對非洲各項援助舉動表達感謝,口說「我愛中國」。
CCTV這種自行代表非洲發聲的演出手法引來網路上的各種批評。中國對非洲的恩主心態和過去歐美殖民心態其實沒有兩樣,只不過主詞由「西方」替代為「中國」。相較之下黑豹同樣是好萊塢的文化輸出,手法上或許不像春晚小品這般粗暴。從故事的編、導、演多是非洲裔出身,透過漫威系列電影包裝來讚頌非洲,開創了電影票房上新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Financial Times,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