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美中雙方口水戰降溫,華府稱中國在智財權上將有讓步,北京也開放金融市場表示善意,雙方顯有宮廷式交易,才讓貿易爭端暫時不再成火線話題。縱使美方又禁止對中興通訊出口零組件,仍劍指《中國製造2025》延遲科技的研發成長,但力道已不似以往強而有力。
於是國際情勢旋而聚焦在美國聯合英國和法國空襲敘利亞。外交是國內政治的延伸,敍利亞的局勢仍可從美國的內部政治和國際的合縱連橫來觀察。
先從歷史回顧開始。共和黨的小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國際油價飆漲,從每桶20餘美元一路飛漲到147美元,美國的國防支出也從4,000億美元飆升至8,000億美元,導致美國聯邦政府赤字遽增。
隨後的民主黨歐巴馬政府,開始大規模的撤軍,國際油價坐溜滑梯,迅速自147美元跌回約30美元後再反彈上升,美國的軍費同時大幅削減,與中國相比同步大幅縮小。
國際油價和美國國防經費的背後,實際上是影響美國內部政治的不同利益集團間博弈的結果,不同政黨執政背後的支持族群和利益團體歧異,政策方向和利益關懷也有顯著差異。
直言之,軍火、煤礦與石化能源產業是共和黨的利益和鐵票區,前後擔任過美國總統的布希家族,本身和軍火商關係密切,同時也是石油大亨。據美國公共利益組織政治響應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的報告顯示,在可統計的數據,石油和天然氣企業,在2016年選舉中給聯邦候選人的捐款總額達1.03億美元,其中88%流向了共和黨籍,正是最佳的註解。
美國在中東動武,不只是美國優先的利益的選擇,更重要和精確的説,是共和黨背後石油與軍火兩大利益集團的共同利益。當美國在盛產石油的中東地區發動戰爭,油價的上漲與軍費的上揚,正是為這些利益集團創造利多,也是對金主的回饋或利益共生的表現。
從國際視角看,美國揮軍中東的終極目的是維護石油美元的霸權,同時和國內的報酬政治裙帶聯繫起來,挹注共和黨期中選舉。其次,就戰略夥伴關係而言,中東情勢的動蕩有助於抬升油價,除拉攏沙烏地阿拉伯外,亦吻合沙國利益。石油能源與軍火國防產業的利益,不僅是美國內部政治與經濟利益的再分配,也是國際強權較量的利益與戰略佈署。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曾說過一句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人類,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全世界。」季辛吉的一席話,譜出了國際強權博弈的三重奏:糧食、能源與貨幣。因此,石油與美元習習相關,美國的霸權戰略旨在維持油元體制。
共和黨的川普政府故技重施,延續自共和黨的雷根、老布希和小布希政府的慣例,一面發動戰爭,另一方面大規模節稅,此兩項決策都將產生巨額財政赤字。共和黨從雷根開始,偏好祭出減稅法案,尤其是吻合富人利益的大幅減少所得和資本利得稅政策。他們崇尚古典自由主義與滴流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立場,主張富人節稅能刺激投資,間接創造就業。在未發戰爭前,美國的財政赤字將增加約1.5 兆,若川普依共和黨傳統,再發動戰爭,赤字將再竄升,增加美國經濟成長風險。
除了敘利亞危機,未來原油價格還有兩個潛在風險:一個是美國是否對伊朗實施新的制裁方案,以及對俄羅斯的態度;另一個是當下委內瑞拉經濟的惡化情勢的發展,是否會導致原油產量銳減,成為影響油價的變數。
川普政府對石油和戰爭的計算,重拾與強化共和黨的(國際)政經軍工複合體利益體制,全球的前路又增加潛在的風險,在貿易爭端、美元升息與通貨膨脹荊棘滿佈的險途上,全球經濟成長仍有近憂遠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