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交困境,早已存在,自47年前退出聯合國,至今將近半世紀,始終如此。然而,過去外交困境僅限於政府關係,民間活動不受影響。台灣經濟奇蹟時期,台灣與歐美各大企業往來,儘管雙方政府沒有正式邦交,但兩邊業者開起國際會議,會場上照樣高懸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
曾幾何時,對岸也有經濟奇蹟,大國就此崛起,除了拔台灣邦交國、斷台灣國際組織通路之外,最新現象,則是壓迫各國企業,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將台灣納入中國版圖。在商言商,鈔票最大,台灣市場極小,對岸市場超大,各國企業為了賺錢,自然俯首帖耳,聽命照辦。於是,連民間商務領域這一塊國際空間,也陸續失守。
馬政府時期,與對岸外交休兵,保持8年現狀。此一政策,被民進黨譏為﹕「投降外交、磕頭外交,弄得外交人員,都不知道為何而戰。」政黨輪替,台灣多數民意,支持民進黨當家作主,於是,外交政策改為堅持尊嚴,堅持國格,而代價則是對外關係陷入悶燒鍋。就在上週,世界衛生組織年度大會,繼續拒絕台灣參加,而兩週前,則是與多明尼加斷交。
面對這種困局,上自政府高層,下至平頭百姓,就算使出吃奶力氣,都無法打破悶燒鍋,開創新局面。一年多以來,對岸持續打壓台灣,台灣只有兩種典型反應﹕一、總統府、外交部、陸委會發表譴責,指責中共欺負台灣。二、期望其他國家,其實,就是美國與日本,替台灣出頭講話。
第一種反應,不痛不癢,改變不了現況。第二種反應,美日兩國也只是口角春風,泛泛講幾句空話,實質上幫不了忙。更何況,就算兩國願意幫忙,中共現在羽翼已豐,也不會甩美日兩國。
眼前外交困境,令人想起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前,舉國上下所高唱口號﹕「莊敬自強,處變不驚」。這八字箴言,過了將近半世紀,還能繼續套用。大約,也只能指望台灣出現世界球王、諾貝爾獎得主、超級科學家之類「台灣的驕傲」,才能稍微打開外交悶燒鍋困局。
在此之外,台灣外交困局已漸入「蝨多不癢,債多不愁」境界,反正也是無解,大家只能習慣成自然,好生繼續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