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來台北之後,我又更恐懼,爸媽不回來,我一個人要怎麼照顧弟弟?」「我現在跟我弟很親,但回想起來,我覺得我對他造成的陰影很大。」
「當我有能力時,我很照顧他。買東西給他,可這種方式是自以為的,不見得是他要的,只是物質上的滿足。因為小時候爸媽做生意,我想要的東西,從父母那邊得不到,到長大有能力時,就會靠物質來滿足自己。覺得物質可以滿足家人,可是這都是自以為的。」內心力量不夠強大,坦承是因為信仰才得到愛。種種精神與物質的論述,亦是張睿家對自己布的道。
晨神 永遠追不上
「20幾歲時,我都還想要回彰化住,不喜歡在城市裡面,太壓迫。我還是很嚮往6歲以前的自由。拍戲休息時,就會往郊外跑,漫無目的。」
「我年輕時不懂事,對父母滿恨的,尤其跟媽媽的關係吧,會比較需要修復。學費繳不出來,去跟媽媽要,她會叫我去找爸爸。需要她幫忙時,卻得不到她關懷或幫助,那時候的我會滿恨的。但回想起來,如果你一直活在過去,好像只會讓自己陷在困境裡。」
你以為是神蹟讓他改變,其實應該是各人信念不同,道路自然不同。像同樣一個關於家庭概念,端看你是愛的發動者,或是被動的受惠者。他的師姐林依晨,肯定是愛的發動者,鄉民稱她晨神,來自單親家庭,依然勇敢堅決,護持自己的人生與身邊的人,面面周到。
張睿家認識林依晨已經超過15年了。「我是拍《七年級生》就認識依晨,哇她維持初衷耶,其實她的心完全沒有變,只是變得比較成熟美。她的心永遠保持積極上進,跟她工作時,私底下會發現她在看書,透過經紀人,聽說她在學烹飪,學騎馬,她一直不斷為演員這條路在做預備。她是大家的模範生。」
就算模範生永遠追不上,張睿家對自己也懂得多一些了。「學會怎麼跟家人溝通,家庭關係的恢復,對我也是滿重要的。有時候我跟爸媽,一年見不到幾次面。但我們家有個群組,問候爸媽,重要節日怎麼規劃慶祝,才讓我有家的感覺。小時候對家的印象是沒有感受到愛。」
但他終究知道自己:「我內心的脾氣還是一樣的,不能壓著它。」不能被束縛的心性,當然還被束縛在忘憂谷底。或許是一個更美麗的世界,或許是一個更自由的世界。或許。
場邊側記
去年曾看過張睿家理著平頭,眼神鋒利的造型,那是在公視新創電影《濁流》的場子上。當然那只屬於外型上的變化,到採訪此刻,張睿家還是眼神微迷茫。一路翻找往事,他說:「我真的是屬於後知後覺型,就想要去滿足小時候沒能滿足的。想要逃脫過去,那是束縛。」剛好我們在地下道裡拍照,要走上階梯才會見到光明,我覺得這根本是張睿家內心世界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