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9 06:36 臺北時間

川普取消「平權」入學政策 亞裔是得利還是被利用?

mm-logo
文化
美國紐約市不同族裔兒童揮舞美國國旗慶祝6月14日「國旗日」。(東方IC)
美國紐約市不同族裔兒童揮舞美國國旗慶祝6月14日「國旗日」。(東方IC)
美國川普政府準備著手推翻歐巴馬時代提升校園學生多元的族群平權政策(通稱「肯定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成為美國媒體最近熱議的話題。
取消弱勢族群的入學優惠政策,對於注重子女學業的亞裔美國人而言似乎有利。不過但憑分數高低、不論環境背景族群的入學政策,背後政治操作也可能加深美國文化中對亞裔的刻板印象。
美國密西根法院裁定州內大學不得採行「肯定行動」的入學審核,曾引發正反兩方的論戰。(東方IC)
幾個涉及族裔的問題,牽動了美國高等教育入學制度的爭論:名校哈佛大學面臨歧視的官司,校方被控限制亞裔學生入學的人數;美國司法部長塞申斯則是宣布撤銷了學校關於種族平權行動建議方針的文件。
除此之外,最高法院大法官甘迺迪即將退休,也牽動未來美國校園平權政策的發展。2016年最高法院裁定支持平權政策,當時裁決的意見書就是由甘迺迪大法官負責撰寫。在他退休之後,未來川普政府將可任命對於族群入學標準更符合白宮觀點的人選。

入學的平權政策

入學平權政策目的是提升校園的多元性,提供弱勢族群的學生更多入學機會。根據歐巴馬時代由美國司法部與教育部共同發布,鼓勵大學提升校園多元性的建議方針,「有多元背景的學生組成的學習環境可提供個別學生更好的的教育體驗」,「幫助學生強化批判性思考與分析的能力」,以此鼓勵學校考量人口比例與學生族群,把弱勢族群的優惠政策「納入學篩選程序的考量因素之一」。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去年十月的民調,這個平權政策有71%美國民眾持正面看法。

校園平權?反向的歧視?

不過長期以來,這項政策始終存在爭議。
以哈佛大學為例,反對平權政策的公平入學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指控校方對於亞裔申請入學生有不公平的高標準。
按照這個組織的說法,亞裔申請學生在學業成績表現上(SAT測驗的分數)「明顯優於其他族裔學生,同時在其他非學業領域也表現良好,在課外活動的表現也比其他族裔有更高的分數」。但是在所謂「人格特質」這個較主觀的評鑑(正向人格、受歡迎程度、勇氣、以及「廣受敬重」),分數則明顯低於其他族裔的申請入學生。對美國亞裔族群而言,難免感受到這個平權政策並不是促進多元,而是對亞裔的打壓與歧視。
根據哈佛大學網站資料,亞裔美國人獲准入學的比例佔了全體申請者的22.2%。
哈佛大學校園。頂尖名校的入學審查標準對族群議題有指標作用。(東方IC)

亞裔美人的刻板化

乍看之下,強調多元平權的入學政策,傷害了亞裔學生進入美國頂尖大學的機會。川普政府推翻這個政策對亞裔有利。不過幾位亞裔的專欄作家認為,把亞裔學生當成平權政策的受害者,可能強化美國文化裡對亞裔的刻板印象。
《Vox》由Stacey Lee和Kevin Kumashiro合寫的專欄裡提到,哈佛入學篩選程序,如果真的對亞裔學生刻意或是不自覺地壓低分數,問題應該是出在對種族歧視,而不是出在平權政策。
他們也提到,美國亞裔偏見的議題,被「收編」到反對平權政策的論述,已經是數十年來白人反平權運動的策略。
按照反平權入學政策人士的說法,亞裔學生是這個制度下的受害者,而其他非裔和拉丁美洲裔則是政策的受益者。但是,這套論述背後目的仍是在強化主流白人既有的社經優勢,無助社會流動性與多元發展。
長期以來,刻板印象中的亞裔美國人關注學業成績、學術成就高,有強烈競爭心、追求目標專心一致。亞裔美國人也因此被當成實踐美國夢的「少數族裔模範」。不過這種刻板形容未必完全準確,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成為體制中,反駁其他少數族群追求公民權利的說詞(看看亞洲人,人家可以辦到,你們為什麼做不到?)
美國高等教育乃至社會整體,確實存在對亞裔的偏見,不過,解決之道或許不在於放棄平權政策,而是在如何消除族裔之間的偏見。
參考資料:Vox,BBC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7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