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BBC中文網》報導,41歲的赫絲特‧格蘭傑(Hester Grainger)就是一位「退貨姐」,準備去參加婚禮的她在網購平台「Asos」買了7件洋裝,但最後只留下1件,其餘6件都要退貨。她每個月大約花400英鎊(約新台幣15,000元)買衣服,但退貨之後她大概只花了80英鎊(約新台幣3,000元)。她解釋這麼做是因為身材嬌小,她只有152公分,很難買到合身的衣服,經常同樣款式的衣服買3種大小不同的尺寸來試穿,最後再退貨。
而在倫敦從事人力仲介的哈里特‧戈登(Harriet Gordon)每個月大概花400英鎊(約新台幣15,000元)在網路上買衣服,但最後也會退掉一半的衣物。「那些衣服穿在模特兒身上都非常好看,但我真的穿上去就差很多。」她說,大多數時候是衣物不合身,或是網購的衣物送來後發現品質不如預期,或是商品色差過大。
報導稱,英國邊山大學(Edge Hill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傑夫‧貝蒂(Geoff Beattie)說,購物讓人們享受愉悅感,而退貨則讓人們得以免費享受購物愉悅感。而社群軟體更助長退貨習慣,有10%的消費者承認,他們穿上新衣服自拍,上傳Instagram或臉書分享後,就立刻退貨。
據了解,處理退貨對商家構成不小的額外成本,除了運費之外,還包括包裝費、清潔費,以及處理退貨的時間成本。對商家而言,退貨商品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檢查整理重新上架,否則商品有可能錯過最佳的銷售時機。對此,網購巨頭亞馬遜公司更是採取行動,將習慣性退貨者列為拒絕往來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