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清代的金魚銜瑞草白玉水盛,是文房四寶之一,可以用來磨墨、洗筆,上面有三條魚,《道德經》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代表生生不息,也有時來運轉、富貴有餘的意思。」上週二(12月4日),元家企業董事長顏元博化身解說員,細心地向本刊介紹手上的古物。
留著山羊鬍的顏元博,像從日劇裡走出來的型男大叔,言行中略帶藝術家氣息,背後的櫥窗中,陳列著上百件的魚形玉器,而這只是收藏品的一麟半爪,藏寶庫就隱身在台北捷運科技大樓站旁的住宅區,只見他如小孩子在炫耀新玩具一樣,興奮地一件又一件的拿出來把玩。
今年66歲的顏元博,是出生於澎湖的討海人,為了幫忙家計,小學剛畢業就開始跑船捕魚,18歲到台南創業,在魚市場裡當起了魚販,看準台灣人愛吃海鮮的商機,他創立了元家企業,開始到全世界採購最新鮮的鱈魚、鮭魚、龍蝦等海產,賣給全台大量販超市及餐廳,年營收超過45億元,成為國內冷凍水產進口的最大咖,全台灣每日餐桌上的2片鱈魚中,就有一片出自於元家。
多年來培育子女接班有成,2015年起,顏元博交棒退居幕後,自己則沉浸古代玉魚收藏,目前他手上已有上千件魚形玉器,收藏年代上自新石器時代,經商周時期,再到春秋戰國、唐、宋、元、明、清至現代,橫跨4,000年歷史,可說是全球對玉魚最有系統,也是最完整的收藏家。
中國人對於玉器情有獨鍾,隨著大陸經濟起飛,古玉在藝術市場也跟著炙手可熱,去年11月,香港佳士得秋拍場上,大家爭相對古玉出價,這場拍賣會的82件玉器全數成交,落槌價平均為估價的7倍之高,成交總額達1.5億港幣(約新台幣6億元);像是一件僅8.4公分大的新石器時代玉琮,今年就以1,800萬港幣(約新台幣7,200萬元)拍出,與起拍價相差10倍之多。
古玉在藝術市場受各方關注,國內也有不少藏家,包括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已逝台灣名醫楊俊雄等,都對古玉愛不釋手,而顏元博也是其中之一,尤其藏家最情迷的高古玉(漢代以前的玉器),他手中就有20餘件,再加上其他年代的藏品,業內的藏家評估,顏元博手中的藏品市價上看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