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 18:39 臺北時間

【台灣大神佛之一】從神像大小看台灣景氣

mm-logo
時事
高雄鳳山寺的大濟公,是繼彰化八卦山大佛後,第二尊落成的大型佛像。從一小間主廟,鳳山寺陸續又蓋9層樓的三寶殿、兩棟香客大樓,還有一座約三個足球場大的停車場,從硬體設施便能看出香火之旺。
高雄鳳山寺的大濟公,是繼彰化八卦山大佛後,第二尊落成的大型佛像。從一小間主廟,鳳山寺陸續又蓋9層樓的三寶殿、兩棟香客大樓,還有一座約三個足球場大的停車場,從硬體設施便能看出香火之旺。
台灣大神像的密度全球第一,大神像矗立在山坡上、海港邊,有時是從農田冒出的龐然巨物。網友想像大神是蓄勢待發的鋼彈,中共打來就能保護我們;實際走訪各大神像,裡面當然沒有武器跟初號機,但藏著一段台灣不再輝煌的歷史,和求神拜佛不可說的祕密,甚至有對岸捎來的政治訊息。以觀光之名蓋的大佛,如今不再是人潮保證,帶我們看見台灣人的宿命與不安。
藝術家姚瑞中拿出一疊跟字典差不多厚的黑白相紙,相片裡的大型神像,有些是還沒裝好身體的千手觀音頭像,廟方就急著擺香爐讓信眾膜拜;有些神像就蓋在恐龍公園旁,彷彿一場神明與恐龍的決鬥;還有些神像,不小心就跟清涼的檳榔西施看板同框。
姚瑞中去年跑遍全台,用底片拍攝300多尊巨大神像,直到編輯央求他別再拍了,攝影集已超過預計頁數太多。姚瑞中露出不可置信的笑容,「目前還有好幾座在蓋,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這麼瘋狂,虔誠的程度已經超越信仰本身。」
他從大神分布圖發現,人口最多的新北市,大神數量也最多;花東地區因大多信奉基督教,加上人口密度低,僅有少數幾尊。走在鄉間道路,又比在都會區更容易「舉頭三尺有大神明」,因為小地方發展觀光不易,需要蓋地標式的大神景點,才能吸引外來客。
姚瑞中說他不拍一般人從下仰望主神的樣子,希望用一個比較廣的景,凸顯神像居住的地理跟人文脈絡,「讓神像帶點小清新,超現實的感覺。」

誰先開始蓋大神的?

回溯台灣第一尊大佛,是1961年時任彰化縣長陳錫卿,為帶動地方觀光興建八卦山大佛國家風景區蓋的。政府帶頭蓋八卦山大佛之後,各地廟宇開始仿效。「而且一定要是某種類別的最大,才能號召更多信徒。烘爐地的土地公號稱全台最大,但屏東祖師廟8層樓高的土地公、宜蘭四結的土地公也分別宣稱是全台最大。」神像越比越大尊,可是在姚瑞中黑白、大小一致的照片裡,十幾尊土地公並列就像路邊招牌,同質而密集。
宗教學者江燦騰說:「那時還沒有高速公路,各廟沿著台一線蓋,一尊大神像就是最好的招牌。」從塑立大神像的過程、開光大典,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創造話題、邀請媒體採訪,以增加曝光率。除了寺廟提升知名度,地方政府也樂見大神像帶來的觀光和經濟效益,紛紛捐地或籌資,成為興建大神像的推手。
從桃園五楊高架橋,可看見一尊6層樓高的金色佛祖緊鄰大樓,引發網友注目,稱「人家是海景第一排,這裡是佛景第一排」。不過後來證實,這棟大樓非住宅,而是台灣最大間的佛像雕塑工廠,聖光的辦公大樓。
只不過這些觀光效益,都不能由廟方明說。從南到北,每當問起寺廟負責人,當初為什麼想蓋大神像?最常聽到的回答莫過於「機緣」兩字。
因為機緣,高雄的鳳山寺得到神明託夢指示,興建一尊9層樓高的「南臺灣第一大濟公活佛」;因為機緣,高雄元帝廟有神明插令旗指示,要在蓮池潭上蓋大尊玄天上帝像。後來得到市政府和水利會支持,捐出公有地興蓋。筊杯後神明指定的尺寸,讓玄天上帝剛好成為「亞洲第一水上神像」,手上還握有11公尺高的「世界第一劍的七星寶劍」。其實蓋一尊大佛,要錢、要地、要人,豈是機緣兩字就能完工。只是神佛的指令,聽起來遠比人類的興建計畫有力而靈驗。

蓋尊大佛 動輒千萬

早期在台灣蓋大神像並非難事,因為管制宗教團體的法規一直不完善,兩條早在1929年和1935年公布的《監督寺廟條例》和《寺廟登記規則》,沿用至今,並沒有隨著廟宇的組織擴大或是時代的演進,增修成更加嚴謹的法案。大神蓋好之後,不只號召神力,還帶來實質的香油錢。
苗栗的龍鳳宮在1993年,耗資1500萬蓋大媽祖當竹南地標。大媽祖的製作者林增桶說,主委在神像落成後,特別致電向他答謝,說以前1年不超過50部遊覽車去進香,大媽祖開光當月卻有超過100台遊覽車參拜,香油錢比以往多了10倍。另一尊他製作的高雄蓮池潭玄天上帝,也有相同榮景,落成當月就有上百萬的香油錢收入。但是發展觀光有各種方法,台灣為何獨鍾蓋大神像?研究台灣民俗文化的台中教育大學教授林茂賢說:「那是最直接的,立一尊大神像在那裡,立刻就能吸引大家焦點,跟蓋101一樣的意思;但你如果要以靈驗、以藝術價值來發展觀光,要花很久的時間累積。」
在竹南龍鳳宮屋頂上的媽祖,二樓是社區活動中心,三樓則是大媽祖,成為竹南地標。(林增桶提供)

經濟起飛 廟宇從專賣店變百貨公司

再看大神像快速林立的年代,正值台灣經濟起飛,光是1976至1997這20年間,就有27尊大型神像完工。尤其1980年代盛行的大家樂簽賭,讓信仰資本化達到最盛期,各廟為了吸引香客,發明如恐龍公園等爭奇鬥艷的噱頭。供奉單一神明不夠,廟宇得納入各式各樣的神明,信仰從專賣店變百貨公司。
普天宮開發許多文創商品,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
台灣第一間結合廟宇和觀光事業的,是新竹的普天宮,屋頂上有一尊36公尺比讚大關公,一旁15公頃的古奇峰育樂園,曾是全台學校畢業旅行的必遊景點。現任董事長鄭逸榛說,廟和遊樂園都是家族企業,創辦人鄭再傳是他的父親,「我爸爸當過新竹議員和議長,他當時看到鳳山寺的濟公蓋那麼大,我們家又從事建築業,就想開墾這塊山坡地,蓋大關公的宗教觀光園區,促進新竹的無煙囪產業。」她翻出歷史照片,雀躍地說,「1998年第一次實施週休二日時,蕭萬長行政院長就是先來我們這裡參觀!」
現代年輕人愛拜四面佛,加上外籍移工需要心靈慰藉,普天宮因此增設四面佛公園,曾有工作人員見證請辣妹來跳舞的還願方式。

香客需要什麼神 就提供什麼

她接班以後,堅持引進以客為尊的企業理念來經營廟宇,香客需要什麼,就增設什麼神明。像竹科的高階主管說工程師沒時間談戀愛,便拜託她增設月老;而她考量到,現在台灣年輕人愛拜四面佛,一尊四面佛一舉四得,可求事業、愛情、盼財富又保平安,便從泰國引進四面佛。東海大學經濟系的講師鍾文榮就認為,當祭拜成為人對神有所求的方式,信仰無形中就成為一種消費行為,有供需、市場和競爭。
普天宮1年舉辦三場月老聯誼和園遊會抽獎活動,積極爭取媒體曝光。除此之外,廟方也在求財的福德正神殿牆上,貼竹科大老曹興誠和張忠謀曾來參拜的剪報,用名人口碑認證土地公的神力。如鄭逸榛一再強調的,「人要神,神也要人。因為神威顯赫之外,人也要一直幫祂辦活動,讓祂知名度遠播,神威才會靈驗,香火就會旺。」若沒有了人,神力無法完全施展。

大佛風采不再

我們聽說以前可以走進大關公裡,鄭逸榛卻面有難色。一再拜託下,才有人領著我們走入大關公。神像內部的燈年久失修,黑暗中,昔日的文物館如今變成蜘蛛網滿佈的倉庫。工作人員感慨地說,以前每逢假日,這裡都得管控參觀人數。董事長不想我們入內參觀,是不想讓我們看到大神像不再風光的歷史。廟旁的古奇峰樂園也歇業了,戶外的人面獅身像、自由女神像大多有青苔附著,有些則毀損缺塊。
鄭逸榛更想要我們看見的,是普天宮多元化的神明選擇,她將想求什麼拜什麼串成口號:「來普天宮參拜六分鐘,庇佑你一生。從月老求得姻緣、懷baby時拜註生娘娘、孩子長大後請文昌保佑,長大要事業求福德正神、遇到人生瓶頸求關聖帝君,到你往生的時候,還有城隍爺廟、地藏王爺廟… …現在也有線上點燈跟line的官方帳號哦… …」當再大的神像都不是香油保證,曾是宗教觀光樂園龍頭的普天宮,也積極尋找各種出路。
大關公內部以前是文物展示館,現今是堆放聚寶袋和神像的倉庫。
即便如此,人類蓋大佛的鬥志仍不稍減。2011年,前澎湖縣長王乾發想以發展觀光為由,舉債5億在大倉島興建「世界最高66公尺大媽祖」,如今銅像完成,卻無基座與週邊設施,宣告停工;2014年前台中市長胡志強撥出市府預算6億的款項,欲建造大安媽祖園區帶動觀光,到今年卻還是有基座沒神像。
對此窘況,林茂賢並不意外:「大神像是觀賞用的,跟我們的傳統信仰是相違背的,你敢在神明的身體裡走來走去嗎?況且,台中已經有大甲媽、飛天媽、南屯媽等在地媽祖,難道這尊要叫市政府媽?」他更言重:「若純粹要利用媽祖作為觀光商品消費神明,恐怕信徒也無法接受。」信仰本質是要帶給信徒的內心平靜,在大神像的風潮之下,竟成了一張張債留子孫的選舉支票、譁眾取寵的行銷噱頭。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8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