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尚無單靠票房就能支撐的音樂節,必須3分之1靠政府補助、3分之1企業贊助、3分之1靠票房。」于蘇英去年3月赴澳洲WOMADelaide觀摩,感觸很深:「民眾扶老攜幼拿著凳子、帳棚,舞台前擠滿人,每天至少6萬人參加。4天的節目都很精彩,即使單日票價約新台幣2000元,仍受到全城民眾、地方政府與企業共同支持,至今舉辦27年。」
她也舉馬來西亞砂拉越旅遊局為推廣觀光舉辦的售票「熱帶雨林世界音樂節」(Rainforest World Music Festival)」為例,官方負責行銷、贊助、售票,且設專案辦公室外聘策展人規劃節目內容,相互配合,一連舉辦21年,每年有半數以上的觀眾來自西方國家。
于蘇英認為,台灣是國際市場中舉辦音樂節的後段班,為求表現,必須做出特色。她舉例,國際策展人每逢來台,印象最深的就是活動中豐富多樣的市集和服務,而塑造起台灣節目內容特色和提升精緻度,更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像今年結合「九天民俗技藝團」與「DJ Code」,呈現出既在地又當代的跨界內容,就是為了吸引國際目光的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