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靦腆的郵差,在家鄉小島上遇見異國流亡的大詩人,建立起特殊的情誼。在詩人指引下,郵差學會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日月星辰,感受生命的美好,也帶領觀眾經歷了一場浪漫文學饗宴。
在《郵差》這部義大利電影中,由義大利知名演員馬斯摩飾演的主角,憨厚的表情、帶著一絲憂鬱的雙眼,將一個平凡又善感的漁村暖男刻劃得令人揪心,而事實上戲外的馬斯摩從小就患有心臟疾病,身體不好,當時為了演出這部電影他不惜延後赴美就醫,整個劇組也為了他而不斷拉長拍攝時程。到了拍片後期,馬斯摩的病情不斷惡化,卻仍拚命把所有的戲份拍完,結果殺青後不到一天,他就心臟病發過世,鞠躬盡瘁的現實情節也為這部義大利經典片增添了傳奇色彩。
前陣子這部片的導演Michael Radford接受英國衛報專訪,談到當初這部片如何在男主角常虛弱到站不起來,甚至長期缺席的情況下,克服萬難拍攝完成:
「他(馬斯摩)才拍到第3天就倒了,狀況非常糟糕。通常我們一天只能拍他的戲份一個小時,所以只好另闢蹊徑。我盡量只拍他的特寫鏡頭,每當場景拉開,我們就用替身。有很多場戲他騎著腳踏車跑來跑去,其實都是替身,還有對白的戲份,也都是讓他坐著念台詞。我請他在影城片場抽空把所有對白都唸出來錄下來,就怕他沒辦法把戲給拍完。」
事實上,在電影結局最高潮,詩人聶魯達返回小島,聽著郵差死前錄製給他的遺言,畫面中穿插的郵差生前影像從頭到尾都不是馬斯摩本人,而是替身走來走去,讓觀眾以為是主角在構思遺言內容。當鏡頭拉近,聚焦在郵差拿著錄音機的手時,那隻手也不是馬斯摩的,而是導演自己上陣,用自己的手代替,拍完後再透過剪接銜接而成。
而當年拍攝進度一延再延,好不容易整部片殺青,馬斯摩似乎也用盡了所有剩餘的力氣。導演Radford回憶起宿命的那一天,仍百感交集。
「馬斯摩拍完最後一天的戲,就去了他姊姊那裡。我回到我在羅馬的公寓,聽著收音機,突然聽到新聞播報他過世了,我立刻跳上車趕去他姊姊那裡,一路上眼淚不斷落下,哭著哭著才發現車子後面跟著一大群狗仔跟拍。喪禮那天,他的替身也幫忙抬棺,到場致哀,結果那些迷信的拿坡里鄉親私底下不斷竊竊私語,還以為是鬼魂現身。」
《郵差》這部片當年獲得5項奧斯卡提名,英國影藝學會也頒給最佳影片獎座,電影票房收入2100萬美金,是史上最賣座的外語片之一。影視名人瑪丹娜、史汀、茱莉亞羅勃茲等人都自稱粉絲,跨刀為原聲帶朗誦詩作,甚至作家村上春樹都曾寫信給導演,承認《郵差》是他最喜歡的電影之一。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Poet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