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8 06:38 臺北時間

【死亡設計師(上)】安排後事超有趣? 矽谷設計師挑戰「死亡」這檔事

mm-logo
文化
加州一家安寧照護中心的病患與家屬。(東方IC)
加州一家安寧照護中心的病患與家屬。(東方IC)
「我不喜歡死亡散發的那種垂頭喪氣的感覺,」舊金山灣區知名設計公司Ideo的創意總監Paul Bennett說。
Bennett與父親的關係非常親。幾年前父親過世,他開始無法克制地思考圍繞死亡的一切事物。身為設計師,Bennett對一切不流暢、不優雅、不舒服的東西都有著天生反感。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芻,他相信他找到了癥結所在:「死亡,需要再設計。」
這個世代正是戰後嬰兒潮緩步走向人生盡頭的年代,「死亡」在全球各地都掀起了一股省思和企圖改變的浪潮。從台灣社會對安樂死議題的摸索,到美國公共電視台的專題報導;從法令的檢討,到緩和醫療以及所謂的「死亡咖啡館」運動,有關人生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才能更清爽、更「無痛」(對親友來說)的討論和提案,不斷浮現,也不斷遭到挑戰和質疑──這一點,過去幾年一頭栽進這塊領域的Bennett,有著切身的體會。
而他所打造的第一款死亡商品,是一支app。
2014年,Ideo與一家新創公司合作,研發了「身後事」(After I Go)這組應用程式,原本的目的是提供使用者一套規劃、紀錄和傳達身後遺願的工具軟體,類似市面上常見的各種記帳或報稅app,但Bennett很快意識到沒人喜歡在死之前就煩惱該怎麼處理愛車或是其他一堆爛帳;相較之下,若能把身後事app定位成像婚禮規畫一般,可以讓用戶展現個人風格、在自己身後持續和家人心靈交流的一個媒介,或許就能挑起使用者的興趣。
因此,改版後的app提供了「願望清單」,讓使用者可以預先蒐集網路資料,指定要在自己的告別式上播放哪首歌、靈堂該布置成什麼風格,宴席要供應哪款雞尾酒、哪道菜等等,甚至還加入了一個非常有創意的點子,那就是讓使用者預訂在死後特定日子,如曾孫誕生的那一刻,或是每年與妻子的結婚紀念日那天,送上指定的禮物或是預先寫好的訊息,讓親友和後人持續地感受遺愛。
換句話說,原本與死亡這個陰鬱概念連結在一起的app,在把重點從「物質」層面的遺物交辦,轉換到「精神」層面的心靈交流之後,瞬間變得有趣起來。開發這支app的新創公司在2014的一場股東會上,提出新的產品定位和功能規劃時,當場就有投資人興奮地大叫:「那我一定要指定身後宴席必須有我媽做的義大利煎蛋!」
能夠把死亡變得令人期待,新鮮又實用的app,照理說應該爆紅。孰料短短4個月後,「身後事」的開發計畫就宣告胎死腹中。
資料來源:Carlifornia Sunday Magazine, Fast Company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