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採訪的記者是負責找食材的「獵人」,一般的網路或影音編輯就像是「廚師」,將記者帶回來的材料編成較適合閱讀的料理;最後將這道菜擺盤、調配、端出去給客人的就是「服務生」,也就是我們一般的社群編輯。
標題好.重.要 「標題」為什麼重要呢?根據統計,大約80%的消費者會瀏覽標題,但只有20%的人會點進去看內容。就像上一集〈用好語言做好語言〉談廣告標語一樣,標語如果不吸引人,也就沒有人會想買商品;新聞標題不有趣的話,也沒有人會想要點進去看。
讓我們用個有趣的故事,說明標題的重要性: 有一本書,名叫《How to change your wife in 30 days》,一個星期內售出了200萬本;作者發現標題有誤後,趕快更正回《How to change your life in 30 days》,改正後整整一個星期,只賣出三本。
這個故事當然是個笑話,但「標題」的重要性也就顯現在這裡,因為「wife」這標題很有趣,大家自然會被標題吸引;但原本的「life」是老生常談,沒人想看。可以見得一個吸引人的標題有多重要。
在商界如此,新聞業界也是一樣。在新聞業如此競爭激烈的時代,每天新聞上百則,又有一堆新聞台、報紙。到底怎樣的標題才會吸引坐在螢幕前的你點進去看呢?這就要靠「社群編輯」的苦工了。
新聞界的小當家──社群編輯 在第一季的最後一集,我們請經驗豐富的社群主編的一一,介紹社群編輯下標的語言技巧。以下為我們的訪談文字記錄:
逸如:俗稱為「小編」的社群編輯,工作內容大致是什麼?和一般的記者有什麼不同?
一一:雖然俗稱「小編」,但我們大部份都沒有那麼「小」,很多人可能之前都當過記者或編輯。我比較喜歡用「餐廳的出菜流程」來稱呼我們的工作流程和整個新聞平台──出去採訪的記者是負責找食材的「獵人」,一般的網路或影音編輯像是「廚師」,將記者帶回來的材料,編成較適合閱讀的料理;最後將這道菜擺盤、調配、端出去給客人的就是「服務生」,也就是一般的社群編輯。
逸如:社群編輯拿到新聞稿之後,會經過什麼處理程序?
一一:新聞文章到我們這裡時都已經過完整的處理,例如:下好標題、放上照片或圖,拿到時就已經是能放網路的新聞了。可是現代人大多是從社群平台或大的媒體平台(如Yahoo!、Line Today)去看新聞,現在很少有人會特別鎖定某個新聞網站看所有新聞。所以社群編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知道讀者喜歡怎麼樣的「口味」,甚至要知道這些常客點的通常是哪些菜。在把新聞放上社群網站前,我們都會再另外潤飾過標題、或加上小編的話,讓讀者知道這個新聞的重點。因此,社群編輯一定會先把新聞全部看完,再從裡面找出亮點。如果我們認為原本的標題沒有把網友最想看的點表現出來,就需要再加工標題、才會放上社群平台。
逸如:「內容農場」指的是一些乍看下讓你很想點進去看的標題,點進去後文不對題。你們對內容農場標題的看法是什麼?
一一:它的效果雖然很好,但其實是一種「毒」。一開始可以吸引到很多流量,但相對當時間一久,讀者會發現標題原來都是騙人的,久而久之對該媒體產生不信任感。所以這種標題像「毒品」,上癮後就很難改掉,且後續帶來的負面反撲,其實比原本帶來的正流量是更糟糕的。所以我們不太建議用騙人標題或過度誇飾,甚至是那種誇飾後扭曲原義的標題。
逸如:內容農場的標題有某種定律,像是「讓千萬人驚呆」。最近有些媒體同業也開始使用類似標題,以提高點擊率;但就像你說的,讀者通常不喜歡被騙。若社群編輯不想用聳動標題、又想增加點閱率,該怎麼處理呢?
一一:我們一定會遵從原本記者內文有報導的東西,因為標題不能超出原本內文的範疇、也不能改動原本的意思,只要少一字、多一字,內容就會差個十萬八千里。所以社群編輯下標時一定會特別小心,例如人名、數字、年份、主詞、動詞等。尤其主詞、動詞的順序如果改變了,意思會完全不一樣。我們下完標題之後,往往會請其他同事幫忙看標題是否能被理解,若他們試讀後所理解的,符合內文本義,就代表該次改標是成功的;如果他理解的意思被扭曲了,我們就得重新想標題。
逸如:改標題有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或特別的技巧?
一一:會特別關注「動詞」,因為大家看文章第一眼通常會先注意到動詞。如果平鋪直敘地講一個觀念,讀者可能會覺得在說教;但如果帶入真實案例進標題,這則新聞會變得比較有畫面,網友也比較能進入我們想傳達的情緒。所以我們會盡可能在內文中找到個案或動作來入標。
逸如:那下標題時,你們喜歡用問句嗎?還是以直述句為主?
一一:站在媒體立場上會盡量不使用問句,除非那個問句是受訪者自己講的,或是該問句很有新聞點,才有可能讓它入標。但媒體一般不會下問句標題,因為這像是把問題丟給讀者。除非該文章是社論或評論,不然不建議使用問句。有時我們也會在不改變本義的情況下,把疑問句改成直述句。
逸如:那可以跟我們舉個例子,看社群編輯如何改標嗎?關於最近很紅的同婚法案,前幾天蘇貞昌和黃昭順在立法院有些爭執;這個新聞標題原本叫「不滿同婚案逕付二讀 黃昭順怒嗆蘇貞昌」。以這個例子來說,直述的新聞標題要怎麼變有趣?
一一:這個新聞事件是一個質詢的過程,黃昭順立委請蘇貞昌院長來答詢,過程發生一些插曲。原本的標題是客觀、平鋪直敘地表現該質詢過程;但因為有影片,且文章內容描述了更詳細的過程,所以後來標題改成「黃昭順拍桌狂罵「混怒」 想嗆蘇貞昌反被丟在質詢臺」,瞬間就把質詢中你來我往的過程表現出來,以及黃昭順被蘇貞昌丟在質詢台的畫面。改過標題之後,這則新聞的閱讀量很明顯就有起色。
逸如:不同類型新聞的標題(如國際、娛樂、社會新聞等)會不會有差別?
一一:會,而且娛樂類的新聞可以玩更大。舉例來說,最近某網紅評論一位嫁給有錢人的女星是「這是真愛錢」,原本的新聞內容大概就是如此,這位網紅也不是第一次評論女藝人;為了讓它更有趣,我們找到一個梗:因為這位女星曾說她的老公和「金城武」一樣帥,而且他老公是「台中人」;所以我們就小小玩了這個標題,大概是:「嫁給十億身家台中金城武 某網紅嗆某女星真愛錢」。因為新聞有附上老公和女星的圖,網友就對「台中金城武」這幾字迴響非常熱烈。亮點轉移後,為了這標題點進去的讀者也變更多。重點是,這個標題是當事人自己說的,不是我們憑空創造出來的,其實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標題。
逸如:國際類的新聞會不會比較嚴肅呢?
一一:國際新聞下標時,除了要小心人名、地名還有翻譯之外,會盡量讓它更「在地」、或是更貼近讀者。因為有時讀者們的世界觀沒有涵蓋我們想談的內容,這時就要花一些時間,用接地氣的方式下標,讓讀者能夠快速掌握文章主題,而不是那種硬梆梆、天高皇帝遠的「國外」新聞。
逸如:在不同社群媒體像Facebook、Instagram或Plurk推文時,有什麼差別?
一一:差別其實在流量;另外「年齡層」也是很重要的趨勢。像現在年輕人比較喜歡使用Instagram,比較不用Facebook跟朋友聯繫,我們就會依照不同的社群媒體來拿捏要放的內容與主軸。長期觀察下來,大家習慣在Instagram上看美好的事情,我們就比較不會放驚悚、恐怖、無聊的東西,而是放明星的專訪、美美的照片、美食、旅遊、國際、時尚之類的,也比較能在Instagram上獲得迴響。Facebook因為允許改標題、有互動功能,後台也可以讓我們看到流量的數字,所以主要放調查、社會、政治這類比較能激起讀者討論的新聞。Plurk因為比較輕薄短小,族群組成年輕化,所以我們偏好放動漫、遊戲或網路熱門話題的新聞。
逸如:社群編輯的工作職責,除了是讓新聞標題更吸引人之外,也要第一線面對讀者。有沒有一些甘苦談能與我們分享?
一一:有時候我們想在標題上,玩一些流行文化、流行語的梗,可是因為沒辦法知道看到新聞的人是誰,如果讀者看到流行語卻不懂它的意思,就會讓我們挺委屈的,還得要自己回應、去貼文下方解釋一下。不過大部分的網友都知道我們想玩的梗,還會一起下去幫忙解釋。舉例來說,長輩可能誤以為「塊逃啊」、「這我一定吉」之類的話是打錯字,會很貼心來提醒「小編你打錯字了」,這是我們覺得網友很可愛的地方。
逸如:社群編輯另一方面還需要下廣告。「下廣告」是想投放廣告就可以嗎?下廣告的效果如何?有沒有什麼技巧?
一一:當我們覺得那則新聞很好,但粉絲專頁現有的讀者年齡層不符合新聞的年齡層時,就會投放廣告,讓新聞能觸及更多讀者。但因為Facebook現在的政策是下廣告初期先讓機器人審核標題,標題如果有太多負面詞彙就可能就會被擋下;如果明明是個很普通的詞彙,卻莫名被擋,這時就需要透過人工申訴。例如有一次「高速公路塞車,主要幹道全都擠爆」這類的標題,就因為「幹」這個字讓我們被Facebook擋下來,理由是「標題內有粗俗不雅的字眼」,我們就得趕快去申訴。這表示Facebook很在意下廣告的那些標題,是不能有負面詞彙的。
逸如:機器人一般處理語料,會先使用某套字庫來「斷詞」──大部分的字詞會被切出來看待。但因為是由「機器」處理的,所以有時候會斷詞錯誤,像是「七成大學生」可能就會把「成大」斷出來。確實在處理時,也會有一個字庫專門收入粗俗不雅的字詞,Facebook就會把這些字詞擋掉。
一一: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之前一則新聞關於一批雞蛋被查出有問題,我們下標寫「XX品牌有壞蛋 全聯宣布全面下架」,這個標題要下廣告時也被擋下來,因為Facebook的審查機器人認為我們在「評論他人」,但這個標題就只是在說「壞掉的蛋」而已,並不是真的要罵誰是壞蛋。
逸如:除了文字之外,你們在選擇新聞「圖片」時,有什麼特別的方法?
一一:我們挺喜歡發對照圖的。因為網友滑社群時通常是很快瀏覽過去,不一定來得及看文字,但圖片會優先吸引他們,這時放人物的對照圖會很有效果。像:如果有評論者、和被評論者的對照,只要讀者對其中一人有興趣,就有可能會先停下來看標題,再一步一步踏入我們的「陷阱」當中。選擇圖片的基本原則,當然也是要放比較有趣、生動的照片。
逸如:現在是視覺化的時代,你們會將「表情符號」放入標題嗎?
一一:新聞標題絕對不會放表情符號,不過為了讓「小編的話」有人味,我們偶爾會加入表情符號,前提是不要濫用。使用表情符號的流行語,只會在公定的、大家都認同的情況下。像虐童的新聞就可能放「翻桌」或「憤怒」的表情,因為這種狀況不太會有歧義。其他像政治類的文章,我們就會盡量小心,不要讓人感覺我們在酸新聞人物。
逸如:通常一則新聞貼文,底下也會放相關新聞。這種關聯性的選擇上,有哪些考量呢?
一一:要看情況。如果新聞本身帶有負面意義,那下面的延伸閱讀再放負面的就無所謂,放正面的延伸閱讀則比較像是在平反。但會盡量避免的是,正面的新聞下面放負面的延伸閱讀,不然會很像在打那篇新聞的臉。所以我們會特別注意這種正負間的關係。
逸如:談回標題,你們會如何設計跟讀者互動的標題?
一一:雖然標題不能用得太懸疑,但我們會在「小編的話」中和讀者有些互動。Facebook現在會避免小編慫恿讀者和貼文互動,但其實可以透過問問題來和讀者對話。像剛才的例子:某網紅評論女明星嫁有錢人,標題下了之後,我們在「小編的話」並沒有對「台中金城武」解釋什麼,反而說:「這個標題的亮點很多,我不知道要先從哪一個點切入」。雖然沒有明說,但下面的讀者都知道我的想法,還會幫我回應。拿新聞的內容向網友提問,是個很好和網友互動、又不會被Facebook降低觸及率的方式。
逸如:你們和網友天天互動,有沒有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
一一:發出新聞後我們都會去看網友的回饋。當網友說標題下得很有趣時,這則新聞的傳閱就會更廣泛,有時候甚至會成為流行語。像之前某報社的「不顧北京反對」就會被拿來當成好笑的梗,改成「不顧XX反對」之類的。
逸如:社群編輯的工作需要很跟得上時事,所以它其實是一個很需要收取新知、和人互動的工作。
一一:是,我們每天在家都會花很多時間,看最近網路發生了什麼事。社會上發生的事會有新聞記者採訪,可是這些報導在網路上迴響如何?或是像現在爆料社團這麼多,我們就需要回傳給編輯台,告訴編輯:網路上發生什麼迴響?有沒有什麼新聞點可以再讓記者去挖掘?網友這麼多,一定可以找到很多我們看不到或找不到的東西。像某間媒體的留言區,常常比新聞本身還要精采,甚至留言還能被拿來當一篇新聞。其實不同媒體小編之間會互通,除了用官方帳號之外,私下也會互通有無、互相提醒。
逸如:除此之外,還有沒有什麼和社群編輯相關的事情值得與我們分享?
一一:其實社群編輯無論是改標或是寫小編的話,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內文全貼上去,只能節錄精華或找出能吸引讀者的部分。這過程一定會去蕪存菁,有些網友會因此認為這樣很主觀、有個人的立場或選擇;但,在只能節選部分內容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主觀。要如何讓讀者知道,我們並沒有偏袒任何一方,其實很需要經驗和時間來斟酌思索。可能同樣一篇新聞,三個不同的小編就有完全不一樣的角度。每個人對同一個詞,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一個中性詞彙在A的眼中是正面的、B卻認為是負面;就像父子騎驢、我們沒辦法討好每一個人,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盡可能的中立、又要吸引人,尺度的拿捏就非常的重要。
特別感謝今天的特別來賓一一,她從社群主編的實務角度,告訴我們社群編輯的甘苦談,及下標題時會運用到的特殊語言技巧。
最後,也感謝各位聽眾朋友收聽「語言好好玩」。第一季到了尾聲,很感謝大家給我們的支持鼓勵及回饋。下一季我們將會帶來全新的內容,請大家不要錯過哦!我們下一季再見,byebye!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Google Podcasts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