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2 06:25 臺北時間

藍綠對話從自家開始 傅榆挑動政治敏感神經

mm-logo
娛樂
太陽花學運明星陳為廷(右)與在台陸生蔡博藝是傅榆多年來跟拍記錄的對象。(七日印象提供)
太陽花學運明星陳為廷(右)與在台陸生蔡博藝是傅榆多年來跟拍記錄的對象。(七日印象提供)
導演傅榆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受到矚目,該片涉及夢想的追求與政治的認同,這也是傅榆近年來關注的主題。早在2008年,傅榆就透過紀錄片《大家一起照鏡子》開始認識台灣的政治,從上一代、自己的父母輩切入,接著又以一部部的紀錄片持續探討,尋找答案與溝通的可能。
《大家一起照鏡子》中,傅榆藉著訪問父母與同學的父母,讓分別支持藍綠的兩個家庭透過錄影的方式「隔空」相見,從而了解上一代政治立場對立的形成原因,彼此對照。父母都是偏藍傾向的傅榆表示,當初提出該片拍攝構想時,許多人都以為她想挑釁。「我覺得一談到政治,大家就變得很敏感,而以和為貴的傳統,又讓事情根本沒有辦法開誠佈公的討論。」她希望藉由這部影片讓2個家庭與不同立場的人能夠溝通與理解,同時解答自己對台灣政治現況的困惑。
「但拍完後我的困惑沒解除,只是從藍藍的世界走出來而已。」走出來看到另一個世界的傅榆,還想知道年輕世代受怎樣的影響,所以拍了下一部紀錄片《藍綠對話實驗室》(以下簡稱《藍綠》)。該片之後,她雖大概知道台灣內部問題在哪,但還有外部因素,所以想繼續探究。「就是這樣解決困惑,又產生新的困惑,推著我一部部拍下去,一直到《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2011年《藍綠》拍攝前期,部分受訪年輕人對政治傾向沒深入認識,討論常陷入情緒之爭。有人建議傅榆找關注社會政治議題的人,論述才更有焦點。當時傅榆因在臉書看到20歲的陳為廷聲援中國茉莉花革命,對他產生好奇,於是透過臉書私訊邀請他接受拍攝,他竟爽快答應、也不設限。
《藍綠》完成後,傅榆想拍續集,繼續延伸。那時總統大選結束,她感受到中國的崛起,所以想在接下來4年的總統任期內,不只討論台灣的藍綠,且加入中國與香港的年輕人,深入發展與對話。「我當時的想像是中港台年輕人如何在政治上有自己的實踐?雖然是不同地區,但大家有沒有可能集結起來,共同對抗那個很龐大的力量?」
傅榆因此以《藍綠對話實驗室2:中港台民主實驗》為片名展開新的拍攝,也同時尋找經費。拍攝過程中認識了因《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成名、關心台灣社會的陸生蔡博藝,她也成為傅榆鏡頭前的人物。
紀錄片《大家一起照鏡子》中傅榆訪問自己的父母親。(傅榆提供)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