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mesis這個詞來自希臘神話裡的復仇女神,顯然古今中外不管什麼故事,有仇必報、專門作對的角色始終是不可或缺。
不過《大西洋期刊》的Lorenz提到,在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更尋常見到的是虛擬世界裡的死對頭。不管是結婚生子、出國旅遊、享受美食、還是升官發財,誰都可以實時在社群平台上宣揚自己的人生成就,但同時我們也成了其他所有人的觀眾。當你見到你的死對頭人生幾近完美,更容易激發起你想要擊潰他、摧毀他的心態。
紐約時報的暢銷作家蓋伊(Roxane Gay)網路追隨者眾,她的粉絲都知道她經常在推特上攻擊她的死對頭。根據《HoffPost》的報導,她設定的死對頭總共有六個,其中包括她拼字遊戲的對手、知名作家、和時尚名媛。雖然她從不曾公開他們的身分,但她經常在推特上嘲笑這些人「永恆不變的笑容、可愛甜心形象、或光滑無暇的皮膚」。
而蓋伊她自己的說法是:「擁有死對頭對我而言是情感的洗滌作用(catharsis)。」她也強調她「並不希望真的有壞事發生在她們身上,比如被指割傷手指或是難堪的糗事」。
這或許說明了「死對頭」是種特別的對手。他不是你恨到骨子裡的仇人,他比較像是競爭的環境中自然衍生的對手,就像在運動競賽裡同場較勁的競爭者。因為你和他的競爭關係而產生特殊的嫉妒,即使對方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他們的成功會令你捉狂,不過他們也讓你更加努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死對頭具有寶貴價值。Lorenz提到《君子》專欄作家Chuck Klosterman的說法:「你需要的不是朋友或是愛人。你需要的是個品質好的死對頭。」
根據2014年一項研究,長跑選手當他們的主要對手一起出賽時,每公里速度會比平常快五秒鐘。換句話說,死對頭的出現激發了我們更大的潛能。
參考資料:Atlantic,Huff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