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2 05:58 臺北時間

【科技大咖回流8】台商回台陷五缺 童子賢:MIT不該陷入大量製造迷思

mm-logo
財經理財
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認為,MIT(台灣製造)不應該陷入大量製造迷思。
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認為,MIT(台灣製造)不應該陷入大量製造迷思。
至少有3,000家台商打算回台投資,但台灣的資源有限,還有包括水電在內的五缺問題待解,對此,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認為,台灣應該取法瑞士、芬蘭、以色列,MIT(台灣製造)不應該陷入大量製造迷思。
據中經院調查,至少有超過3,000家台商想要回台投資,但台灣能不能容納得下這麼多業者?政府是否該照單全收?身為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的童子賢認為,台灣地狹人稠,應效仿新加坡,新加坡土地只有新北市的1/3,卻能擁有石化、精密電子等製造業。「過去30年,台灣太集中在電子業,包括紡織、醫療、長照、精密機械與精密化工等都值得努力。
台灣談產業老是簡單思考的去嫌貧愛富,短線看最近幾年發財就羨慕不已。」童子賢認為,台灣應該取法瑞士、芬蘭、以色列,不應該像過去強調大量製造的MIT(台灣製造)。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也坦承,「台灣適合做高價產品,符合經濟價值;低價產品,在台灣做成本更高,不適合,消費型產品在台灣做也不適合。
廣達去年把伺服器製造產能移轉,將高階雲端伺服器產能轉回台灣製造,但像筆電、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旺季人力需求高,甚至要10萬、20萬人,台灣的人力市場根本無法配合。「即便廣達自動化成熟度高,但因為很多零件無法用自動化處理,人力不可或缺。」林百里解釋。
過去一年多來,科技大咖紛紛往東南亞與印度等地尋求新的製造基地。像仁寶已宣布去越南,和碩則選擇印尼巴淡島落腳,緯創則計劃回菲律賓設廠,業者們各尋地點落腳,也讓供應鏈能不能跟得上,也成為大問題。
要移的話,就要整個供應鏈一起挪移,不然不會便宜,這不是設備搬過去就好,要有聚落才可以。光從華東遷徙到重慶,就花了至少3年,搬到東南亞可能要更久。」一位筆電廠高層不諱言的說。
更何況相對於中國大陸,不管在東南亞,還是印度,現階段基礎建設都還不夠完善,想要快速取代大陸生產基地幾乎不可能。「就能算解決,以往像大陸一個廠能集結10萬人的現象,將來地球上也很難發生了。」童子賢說。
正因大陸生產基地短期難以取代,科技業者更擔心,就算高階產品回台生產,或者轉進東南亞生產,在供應鏈不完備下,還有不少零件需從大陸進口,一旦川普翻臉要對筆電、手機等消費性商品開徵關稅,這些用大陸零件的商品到底能不能通過美國海關?「現在只能先跟客戶達成共識,不然毛利只有3%到4%的科技台商,根本經不起這樣的折磨。」資深科技業者搖著頭說。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