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解說1969年自動上鏈計時機芯發明的故事之前,讓我們先簡短復習一下自動上鏈錶款的歷史。
1920年代,人們開始習慣於從「攜帶懷錶」改成「佩戴手錶」;
1931年,ROLEX勞力士推出Perpetual自動上鏈結構;
1948年,ETERNA綺年華發明滾珠軸承結構,使自動盤運行更順暢;
1950年,IWC萬國錶發明「啄木鳥」機制,使自動盤能雙向上鏈提高效率。
從此之後,自動腕錶愈來愈普及。人們開始習慣於手錶要能夠自動上發條才方便。相對的,一直都無法自動化的計時功能錶款,其銷量也就節節下跌。尤其60年代是賽車運動快速發展的年代,計時碼錶做為賽車運動的必備工具,擁有方便又好用的自動上鏈結構,又顯得更加重要。
但為什麼計時機芯無法自動上鏈?因為,以當時的製錶技術來說,自動上鏈結構與計時結構處於同一位置,二者互搶空間,難以結合。除非能把各部零件做得更薄更小,或者完全改變輪系結構,才能讓二者共存。1960年代開始,錶壇各大品牌即積極展開自動上鏈計時機芯的研發計畫,準備搶奪這「世界第一」的頭銜。
創立於1865年的真力時,是於1962年啟動自動上鏈計時機芯的開發計畫。原本,他們估計應該三年之後就可以成功,然後以這枚機芯做為慶祝品牌創立100週年的禮物。可惜事與願違,研發一枚自動上鏈計時機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他們一直到1968年才做出第一個成功的試作品,然後於1969年1月10日,召開一場記者會,宣佈他們已成功研發出史上第一枚自動上鏈計時機芯,而且是一枚擺輪每小時3萬6千轉的高振頻機芯,廠方取用西班牙文「第一」之意,將之命名為El Primero。
但其他的競爭者也不是省油的燈。在60年代,瑞士錶壇有三大計時巨頭:歐米茄的Speedmaster超霸;百年靈的Navitimer;以及豪雅的Autavia與Carrera。其中,豪雅與賽車運動的結合最深,開發出一枚自動上鏈計時機芯的需求也最為迫切。
在1962年時,BUREN機芯廠發表了一枚大三針功能的「微型自動盤」超薄機芯Cal.1280,其表現相當優異,而且厚度僅3.2mm,提供了與計時模組結合的條件。當年的豪雅總裁Jack Heuer,於是展開合縱連橫的開發計畫,企圖以BUREN Cal.1280做為基礎,再結合Dubois-Depraz所開發的計時模組,打造出一枚微型自動盤計時機芯。
不過,為了減低開發風險與投資負擔,豪雅Jack Heuer找上他的好友:百年靈總裁Willy Breitling一起合作。當時,豪雅專攻賽車領域,主要市場在美國;而百年靈專攻飛行領域,主要市場在歐陸,二個品牌的定位和市場沒有太多重疊,合作起來順理成章。他們的這個計畫,結合chronograph與automatic二個字,取名為Chronomatic計畫。
有趣的是,1966年當整個開發計畫持續進行之時,BUREN機芯廠卻被來自美國的品牌漢米爾頓給併購了,於是漢米爾頓也加入研發的品牌行列之中。最終,他們於1969年3月3日在日內瓦舉行記者會,宣佈其自動上鏈計時機芯Caliber 11已研發成功,並且在4月舉行的巴塞爾錶展上,展示了一系列的完成品。
不過,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也有品牌在默默研發自己的自動上鏈計時機芯,那就是日本的精工。精工的開發計畫,據說始於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當時日本國力在戰後已快速復甦,同時又成功舉辦奧運會,恢復民族自信心。品牌於是決定要加速研發當時市場上還完全沒有人做的自動上鏈計時碼錶。1969年5月,精工已開始在日本市場上銷售其具自動上鏈功能的Speed-Timer計時碼錶,內部搭戴的6139機芯,擁有30分鐘計時累計盤,並採用先進的「導柱輪」與「垂直離合」結構,還能同時顯示星期與日期。
以上,就是半個世紀之前,錶壇曾經發生過的「自動上鏈計時機芯」之戰。有許多錶迷喜歡爭論「到底誰才是第一」?這其實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所以我認為真正值得探討的,是那一枚機芯,在經過70年代的石英革命之後,還能夠被流傳了下來?而答案就是真力時的El Primero。
為什麼50年前開發的那三枚機芯,只有El Primero存活下來?同時收藏這三枚機芯的收藏家曾士昕說:「El Primero機芯的特色,除了它是專門為計時功能設計的原生計時機芯,更重要的特點在於它還是3萬6千轉高振頻,這在計時碼錶裡是獨一無二的。」他解釋說,經歷「石英革命」後,大部分機械機芯都面臨停產倒閉的命運。等到80年代機械錶復甦,要選哪一款機芯來重新生產?當然要選一款有特色的。
而ZENITH的El Primero機芯也因此還發生一段非常傳奇的故事。1975年,ZENITH錶廠被賣給一家同名的美國電器公司,公司高層只打算生產石英錶,下令機械錶生產線全部停產收掉,並指示把所有工具模組打包當做廢鐵賣掉。幸好,當年有一位製錶技師Charles Vermot,深知El Primero機芯的價值。他偷偷找了廠內一個最偏僻閣樓的邊區,把所有生產El Primero機芯的工具模塊藏了起來,並保存了所有工序資料,然後把牆封了起來。即使到了1978年,ZENITH錶廠被重新賣回給瑞士人當老闆,也完全沒有人知道牆內封了一個這麼大的祕密。
到了80年代,機械錶果然被再一次重視,許多品牌開始恢復機械機芯的生產。1981年,玉寶錶(EBEL)決定重新製作其1911系列機械計時碼錶,在製錶師Oscar Walden的引薦之下,玉寶錶收購了所有El Primero未裝配的機芯與半成品零件,把ZENITH錶廠內的所有庫存品全部買來,重新組裝。這個時候,市場上傳出勞力士也在尋找能裝配在其全新一代Daytona計時碼錶的自動上鏈計時機芯,Oscar Walden於是找上勞力士當年的經營成員Kubel Wilsdorf,向他推薦El Primero正是最適合Daytona使用的計時機芯。
但問題來了,ZENITH已經沒有El Primero機芯的庫存。雖然勞力士已決定與ZENITH合作,只要能重新開啟El Primero機芯的生產線,這紙長達10年、價值700萬瑞士法郎的合約就能生效。但是,所有生產資料與工具都已經不在了,如果要重新研發製作,又要花費很多時間與極龐大的開銷。
這個時候,Charles Vermot才終於說出他藏在牆內的祕密,讓所有被塵封的工具重見天日。El Primero機芯也得以於1984年成功復活。勞力士拿它來進行修改(振頻降為4赫茲,並重新設計部分結構),命名為Cal. 4030,並於1988年裝配在勞力士新世代的Daytona計時碼錶之內,一代名錶的傳奇從此開始炒熱。
以上,就是1969年錶壇第一枚自動上鏈計時機芯被發明出來的過程,以及其後的發展故事。每一場因緣際遇、每一段歷史故事,都是造就一款錶款之所以經典的原因。同時,也是這些動人的情節,讓我們在玩賞手錶之時,擁有更高於物質之上的快樂。
事實上,雖然1969年發表的三枚自動上鏈計時機芯,只有El Primero存活下來。然而其所有研發過程所累積下來的知識,都成為品牌發展的養分。例如,豪雅當時同年發表的Monaco系列,目前仍採用Caliber 11標誌性的左冠設計,成為這個系列的識別特色。而日本精工當時開發的「導柱輪」「垂直離合」結構,也成為精工計時碼錶機芯的必要特色,也都成為錶迷們在玩賞手錶時最為津津樂道的重點細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