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於台北電影節期間舉行講座,有聽眾好奇,他決定一部作品完成版(final cut)的指標為何?對此他分析,如果是商業片,會有兩個參考因素,一個是截止日,另一個是看完電影之後的滿足感,或是否與導演、製片等達到共識。
至於藝術電影,若導演在剪輯室看過一遍之後、哭了,他認為這部電影就算完成了。原因是,每位導演平均要花兩年的時間在一部電影上,在歷經了寫劇本、拍攝和剪輯等漫長過程後,剪出來的作品若還能讓他們激動落淚,意味著成果與他們的拍片初衷相去不遠,仍能喚起導演心中的感受,就算大功告成了。
當然不是每位導演都會哭,比方由利擔任剪輯統籌、由中國大陸導演王小帥執導的《地久天長》,當時王小帥看了之後並沒有哭,卻深受感動。
剪輯師和導演的工作緊密,利曾形容兩者關係像夫妻。他在講座時則提到,剪輯師就像導演的心理諮商師,後者歷經有如殺戮戰場的拍片過程,常常身心俱疲、備受創傷。不少導演在剪輯室都跟利說:「對不起,我這個畫面沒拍到、那個畫面也沒拍到...。」
尤其,他遇過一些亞洲導演,拍回來的畫面與想像的常有落差。此時身為剪輯師的利除了安撫導演受創的心,也藉由剪輯,協助他們重新找回劇本的核心和精髓,把故事拉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