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可說是哈密瓜的故鄉,農民種植哈密瓜的歷史全臺最早,目前臺南種植面積有1500多公頃,每年產量更是將近2萬噸,經濟產值近64億元,是臺南重要的經濟水果之一。種瓜果農中,又以許凰誥的栽種成績最受注目,約莫3分半的農地,搭建了12座溫室,以哈密瓜為主要栽種作物,分期種植,每一期從施肥、整地、栽種到開花結果,平均3個月就能收成。
改良成功 打入市場
產出的瓜果都要再經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檢驗,確定無農藥殘留才能採收,品質完全不輸日本的哈密瓜,因此每顆都能賣上400至500元的好價錢,且許凰誥的農場,同一時間種植的哈密瓜品種,至少都有5種以上,因應消費族群不同喜好,銷路也更廣,像夏季盛產的「愛櫻哈密瓜」,屬日系品種,口感細嫩,甜度14到17度,正好迎上夏天吃瓜消暑的熱賣潮。
其實早期哈密瓜產期都集中在冬季,農曆年前後經常是送禮的熱門水果,過往農民嘗試種夏季品種,也常因甜度、肉質不佳、賣相不好而宣告失敗。8年前,許凰誥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開始試種新品種《臺南13號》,經過不斷改良,甜度達16度,終於2015年農改場宣告試驗成功,將哈密瓜打入臺灣夏季市場,曾經還創下4千顆哈密瓜,半個月就賣光光,造就一瓜難求的盛況。
草根大使 赴日交流
栽種各種哈密瓜成了許凰誥追求的挑戰,除了農改場的種子,許多種子公司每年都會提供日本種子讓他試種,不同品種的種植技巧也會有差異,許凰誥從多年累積的栽種經驗,學得如何適應這些品種特性,從觀察植株生長表現,就知道接下來要為這個新品種做些什麼事。
這能力絕非一蹴可幾,年近60歲的許凰誥,種哈密瓜時間長達30年,高職就讀美工科,原本在外工作,考量父母年紀漸長,家裡農事忙不過來,二十多歲回到臺南安南區專心務農。早期父親原本栽種的是西瓜,許凰誥回來接手時,當地農民正流行種「蜜世界」品牌哈密瓜,許凰誥也跟著投入種植,還花很多心思跟當地農會前輩請教栽種技巧,不過當時果農都採露天隧道式種植,品質不易掌握,亦難稱精緻。
許凰誥種哈密瓜的技術漸漸獲得肯定,農會推薦他到日本學習栽種技術,中間還經過層層考核,先到農改場參加考試,通過後再送件至農委會,最後從全國果農中挑選出2位,授予「草根大使」頭銜,1993年時前往日本和當地農民交流,許凰誥也是那時從日本學回「一株一果」的溫室吊瓜栽培技術。
回臺後,許凰誥全心全力投入直立式栽種,種出品質較過去露天隧道式成長許多,不過付出的成本也相對高,直立式吊瓜栽培要打造溫室,光前期費用就比隧道式多上數倍,一般農民少有意願做這樣的改變。加上許凰誥種植的哈密瓜,雖然是高單價作物,但就當時市場的消費習慣來評估,普遍民眾不會經常性地購買。
種菜補貼 平衡成本
學回技術後的二十幾年時間,他一直經營得相當辛苦,為了照顧瓜果,可說是櫛風沐雨、夙夜匪懈,偌大果園就靠夫妻倆打理,這樣勞心勞力,每年收入也只夠全家餬口。許凰誥苦笑地說:「回來做農時如果還沒結婚,可能也娶不到老婆了!」
為了堅持種出好品質的作物,許凰誥這一路也尋求各種變通方法,來平衡栽種方式的成本開銷,像是早期夏天哈密瓜不盛行,蔬菜價格相對較好時,就先不種瓜,種點菜補貼家中經濟。另外連續栽種,土壤會開始出現障礙,許凰誥就適時地給土地休息,種些綠肥作物培養地力,或是改種其他品種哈密瓜「隨季節調整品種,夏天有適合夏天的,冬天有冬天的」。
堪稱哈密瓜博士的許凰誥3句不離種瓜心得,這些都是農業專家視若珍寶的實作經驗,30年的辛勤栽種,雖然到最近5年才有好收入,但也是這份堅持,才讓他現在的成果更加甘甜。
栽種小百科
臺灣地區種植哈密瓜,瓜農以PE布隧道式等簡易設施,提供保溫防寒及防雨的效果,使得冬季能穩定產出風味極佳的瓜果,但是這種匍匐管理方式,因為果實重力使地面凹陷處成為藥液、水氣聚積點,果皮顏色容易呈現黃斑或顏色變淺,更可能造成潰爛。為了提升競爭力,哈密瓜開始採直立式栽培,雖然管理技術並不艱難,但使用設施較為昂貴,一般農民考量成本,也增加了推廣大面積施作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