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華倫的主張也遭遇不少質疑。譬如,大型投資銀行可能會受困信貸市場,因為沒有存款部門而需要政府紓困。董事會的員工也許可以獲取更高工資,但公司可能面臨更多問題。總部設在美國的跨國企業也許海外員工人數更多,為什麼本土的員工卻有更大的發言權?杜絕企業的購併也可能影響企業因應局是轉型的能力。最讓人不安的是聯邦可以撤銷公司特許證的規定。芝加哥大學的辛格里斯(Luigi Zingales)教授說,「想想看,如果是川普政府有權用這種方式對付一家公司會是什麼情況?」
華倫的預分配政策主張不全然是針對大企業。她和大部分民主黨黨內競爭者一樣,也主張帶薪的家事假、五年內調整聯邦最低薪資到15美元、政府投資培訓和改革讓雇員更容易籌組工會。另外她也主張禁止強制仲裁和競業條款,讓員工有更大的權力挑戰雇主和找新的工作。而「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企業則被要求把員工視同受薪雇員。
保護主義持續抬頭
華倫不只是要改變企業的規則,她也尋求政府在提高美國競爭力的扮演更大的角色,這個角色是建立在產業政策和保護主義。她要以新設的經濟發展部來負責創造美國的就業。透過納稅人資助的研發所開發的產品,必須在美國製造。
這聽起來像是川普也會支持的政策。不過川普會同意的或許還不只如此。華倫還承諾對應其他國家操控匯率,她將「更積極管理貨幣價值來促進出口和國內製造業」。她要成立由消費者、農業區以及各地區代表組成的新委員會,有權推遲他們有疑慮的貿易協定。由於每個貿易協議必然引發某些地區某些人的疑慮,這聽來像是再也不會有貿易協議。
她的國內政策在增加競爭力上有正當性。阻止反競爭協議可能讓臉書頭痛,但對其他大多數人顯然是好事。不過一提到貿易政策,她競爭的熱情似乎就消退,又像是個傳統的保護主義者。
距離第一場初選還有三個月,離大選則還有一年的時間。華倫目前被看好當然不代表她會贏得最後勝利。不過民主黨選民對華倫的表現顯然還算滿意。根據昆尼匹亞克大學一項民調,有40%的受訪者認為華倫所提的政見最好,相較之下,認為拜登和桑德斯政見較好的分別是16%和12%。華倫的「新政」或許不再顯得太過激進太過理想化,有機會成為美國政壇的新主流。
參考資料:The Economist, C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