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8 17:58 臺北時間

E03|變親密還是疏離? 兩岸青年交流團的層層揭密

mm-logo
文化
兩岸交流團究竟是「統戰」還是「交流」,而對於涉入的青年來說究竟又真的變得親密了嗎?
兩岸交流團究竟是「統戰」還是「交流」,而對於涉入的青年來說究竟又真的變得親密了嗎?
夏日炎炎的暑假,你知道台灣每年至少有3000名台灣青年去中國交流嗎?五花八門的交流團形式,從發展論壇、企業實習到名勝古蹟的旅遊,還有不用排隊的特殊待遇?有些人說,我們要堅決反對假交流真統戰,有些人卻指出短短時間哪能影響青年的認同,究竟這些青年怎麼想?呼籲修法的聲音究竟會不會反而限制自由?
第三集的〈READr資料新聞解密〉邀請資料記者劉子維分享來專題採訪背後的故事。這次專題討論兩岸青年交流團,而子維本身其實在過去也擁有豐富的交流經歷,究竟她會如何透過報導帶大家解密真正的交流團及背後龐雜的中國勢力呢?
根據問卷結果,參與過這些兩岸青年交流團的青年竟有超過八成觀感下降,變得沒那麼嚮往。劉子維提到,例如一個外省人家庭出身的受訪者,曾抱著嚮往中華文化的心態到了北京,看見天安門廣場上滿布的警察,才感受到中國「原來是一個警察國家」。另一個大學交流的學生,看見乾淨的街道與發達的商業街,才開始省思嶄新建築的背後,那些消失的遊民、無家者去了哪?
當然也有人抱持著正面的態度。劉子維舉出,有一名交流團的資深團友,從國小到大學參加過大大小小不等的交流團活動,對他來說,他看見中國發達的速度是台灣所不及的,每次重遊舊地,就看見哪裡又多出了一棟新蓋的高樓大廈,都市進步神速,也為其帶來了正向的激勵。
而為了描繪出這些交流團的蹤跡及其背後的勢力,資料記者又是如何明查暗訪,獲取那些片段而零碎的資料與數據,其中又曾遇到什麼資料新聞的困境——究竟資料是永遠正確且絕對可信的嗎?
資料新聞是什麼?數據能夠挖到什麼採訪時看不到的事?READr是《鏡週刊》的專題報導平台,在「新聞幕後,記者說」Podcast頻道,將不定期推出產製專題幕後的故事〈READr資料新聞解密〉。
節目摘要:
  • 02:28 這次報導的重要論點與發現?交流團在極端聲音下的真實樣貌?
  • 03:54 「補助款」題目的延伸?與自身經驗的連結?記者親身經歷的三次中國交流團?高規格活動連胡錦濤都出席?
  • 11:34 中國對台工作架構略述?參與交流團後對中國之於青年觀感變化?
  • 20:06 兩岸關係緊縮後,中國對言論的箝制與台灣青年距離卻是越來越遠?
  • 24:37 兩岸資訊戰專家沈柏洋提到,交流團不只招攬學生,更鞏固「老師」?
  • 27:10 數據上的困難,如何自定義資料?網域的不開放與欠缺統計數據成為資料的限制?

想聽更多聲音節目?

2019年10月鏡週刊推出全新聲音平台《鏡好聽》,每天都有節目上線;聽記者聊採訪幕後,聽作家談創作,還有聽名人朗讀好書。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最多獨家更新內容只在《鏡好聽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2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