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S03E07】讓獅虎豹鱉教你超級特殊的臺灣閩南語聲調系統
我們《語言好好玩》一直很關注臺灣的本土語言。我們曾經在〈守護石虎也要守護母語 從韓國瑜「母語在家學」政策談起〉一集提到,大家認為相對安全、不可能會滅亡的臺灣閩南語其實正在漸漸消失;也有許多聽眾朋友提到很想知道與臺灣閩南語相關的議題。
因此,本集特別請到成功大學的許長謨教授,他長期在成大教授漢語語言學及臺灣閩南語相關課程,這次來替我們解惑一些臺灣閩南語的問題。由於受限於篇幅,這次的訪談將以大意形式呈現,但有相當多精采論述、舉例只有在Podcast才聽得到,請一定要收聽哦。
臺語?閩南語?臺灣閩南語? ho̍h-ló 語?
ho̍h-ló語據稱是閩南南部的客家人稱呼這批福建的閩南人為「 ho̍h-ló 」(寫成漢字的來源目前有:鶴佬、福佬或河洛,詳細探討可參考洪惟仁),所以稱呼這個語言為「 ho̍h-ló 語」理論上是沒問題的。另外,許多人會稱呼它為「閩南語」,但我們需要區別閩南語傳到臺灣後自行演變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這個語言,所以會稱之為「臺灣閩南語」,簡稱為「臺語」。
或許這個詞彙會引發臺灣其他語言的一些爭議,但許長謨認為從學術而言,或許寫為「臺灣閩南語(簡稱:臺語)」,一方面做為行文及口說上的簡省,也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爭論。臺灣閩南語在早期接觸原住民語言、後期接觸日語後,吸收了這些語言的特色及詞彙,形成了臺灣閩南語的特色。
神祕又特殊的臺灣閩南語聲調
臺灣閩南語的聲調之所以讓人又好奇又迷惘,可以歸於兩種原因。對於母語者而言,大家說話時不會有問題,但反而是不知道它的分類及規則;對於不懂臺灣閩南語的人來說,它比具有四個聲調的華語來說還來得複雜,因為它有「七音八調」。照理說它應該有八個調,但「陽上」(臺灣閩南語第六調)常會跑掉,所以成為現在「七音八調」的現況。它除了有「本調」外,還有「變調」的問題,因此特別地複雜。
在民間「漢學仔(hàn-o̍h-á)」有一種制式的教學方法,稱為「呼音(hoo-im)」;他們只要隨機找一個字,就開始花數十、數百小時去呼這八個音。經過這麼長期的練習,他們就能很好地掌握這八個聲調。在這八個聲調當中,第六調和第二調是相同的;而第四調和第八調都特別的短促,稱為「促音」。在促音的練習上,它會呼音的字的「韻尾」去做對應。
這裡先解釋一下,華語並沒有p、t、k、h收尾的音,但臺灣閩南語有。若以si為例,就可以有「溼(sip)」、「失(sit)」、「色(sik)」、「爍(sih)」四種的對應。如果字的韻尾是m,它第四調、第八調的對應就是p;n對應到t、ng對應到k,如果都沒有的話,就是喉塞音h收尾。
因為呼音它需要花很多時間,民間也發明了快速記憶法。一種是用八種動物來教學,分別是:獅(sai)、虎(hóo)、豹(pà)、鱉(pih)、熊(hîm)、馬(bé)、象(tshiūnn)、鹿(lo̍k)。第七調稱為「中平調」,它可能比較難掌握。由於這組字前後並沒有什麼邏輯關係,所以更多人會用人來記憶。這個矮矮、鼻子高高的人穿著短短的衣服、寬褲,稱為:衫(sann)短(té)褲(khòo)闊(khuah)、人(lâng)矮(é)鼻(phīnn)直(ti̍t)。
魔王打完還有一個大魔王?臺灣閩南語特有的變調系統
學會了本調後,還有所謂的「變調」,又可以分為一般變調及特殊變調。當詞變成上位詞後,有90%的機率會變調;舉例來說:行→行政→行政院→行政院長→行政院長室→行政院長室主任,只要後面再加一個新的字詞,就有機會變調(這段變調請聽Podcast)。不過也有些例外,像之前的「衫短」這類「主謂式」結構的詞的話,「衫」就不需要變調;但如果變成「短衫」,那這個「短」就會變調。變調的規則雖然複雜,但只要本調會了,變調只要知道規則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特殊變調,像是輕聲變調、三連音形容詞變調,也有不同的規則。臺灣閩南語要形容一個人美麗,可以說「媠(suí)」,也可以兩個字變「媠媠」甚至三個字「媠媠媠」;不過有趣的是,兩個字的組合反而是有點弱化的概念,一字或三字的組合反而語氣較為強烈。輕聲變調,像是如果有人找你「啉一杯」,這個「一杯」如果被弱化,就不是只有一杯就能脫身了。還有一種是親暱小稱詞也會變調,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名為「林火獅」,人家稱呼他「獅仔」,這時不會變調;但如果他養了一隻「獅仔」,這個「獅」就會變調了。
為今日的訪談做個小總結。首先,最安全、最學術性也最能有效地指稱這語言的說法,是「臺灣閩南語」。第二,「七音八調」的本調有兩種學習的方式,一種是「呼音」,一種則是找「獅虎豹鱉」或「衫短褲闊」來學習。第三,本調學習後會有所謂的「變調」,可分為一般變調和特殊變調。變調複雜性還在對於偏漳州、偏泉州音也有所不同,未來有機會再做系統性地介紹。
Q:關於彰化永靖鄉及周邊地區的永靖腔的特色?
A:很多人在提到臺灣閩南語特殊鄉音時,會提到「永靖腔」,又以「永靖枝仔冰,冷冷硬硬」尤為知名。他們特殊在會將「in」發成「en」。這些鄉音可能早在原閩南地區各縣就已有特殊性,到了臺灣後它就留著這特別的鄉音;也有可能受到潮州、客家等地音的影響。
Q:外來語對臺灣閩南語的影響,像是外來詞彙(巨蛋、臉書)應如何唸?
A:有人遊戲式地把「巨蛋」翻成「大粒卵(tuā lia̍p nn̄g)」其實音節變成三個,也聽起來比較不雅;現在翻成文言音的「巨蛋(kī-tàn/kū-tàn)」,就會比較合適,也不會造成諧音。「臉書」則可以翻為「面冊(bīn-tsheh)」。
當外來詞彙進入這個語言系統時,有時是先透過華語做第一次的消化再轉譯;有時則是直接轉譯。當轉譯時,如果雙音節以上的詞彙,盡量同樣用文言音或同樣用白話音來轉譯,不要混雜。
Q:現在年輕人發音不標準,會不會造成語音的轉變?
A:我們都會接受語言的變化。洪惟仁教授發現大部份的音都是漳州腔優勢,但是「入」從漳州腔的ji̍p變成以泉州腔的li̍p為主;這種還算是腔的選擇。但如果是唸錯的部分,則需要更特別注意它的規範。
🕺想聽更多聲音節目?
2019年10月鏡週刊推出全新聲音平台《鏡好聽》,每天都節目上線,聽記者聊採訪幕後,聽作家談談創作,還有聽名人朗讀好書。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
最多獨家更新內容只在《鏡好聽》: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