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以來,55-65歲的婦女參與勞動市場的比例從54%升高至63%,急於求人的公司開始雇用以前從沒聘僱過的族群,包括一星期僅工作10小時的女性。
日本的女性勞動力一直有M型化的趨勢,20多歲女性就業參與率達到巔峰,30多歲有了孩子後參與率急遽下降,然後在50歲左右再度投入就業市場。相對而言,美國女性就沒有這麼明顯的變動。
最早從1990年代起,日本政府為了弭平這條M型曲線,用盡各種方式,卻都不見成效,直到2009年,政府規定若員工要求每日僅上6小時的班,雇主依法必須同意。這對新手媽咪是一大福音,M型曲線才終於開始平緩。
安倍上台後,開始推行「女性經濟學」,擴大提供孩童日間的照護。研究發現,這些舉措,確實提高了女性投入職場的意願,勞動參與率從2009年的40%提高到2015年50%。
而過去日本把生產力和上班時數畫上等號,結果員工即使超時工作,卻不見得特別有效率。
一橋大學榮譽教授石藏洋子說,「日本公司有一種非常制式化的想法,9點上班5點下班,或9點上班7點下班才是最理想的,因此交通尖峰時間電車總是如此擁擠,但如果公司拘泥於這種想法,就會限制了那些本來可以打零工的人就業的機會。」
在安倍政府的鼓吹下,企業開始慢慢調整想法;政府也對企業施壓,要求減少加班,並增加董事會當中的女性成員。另一方面,安倍政府調高育嬰假的津貼,同時延長男性的育嬰假,讓新手爸爸也能分擔一些照顧新生兒的責任。
最後一個來源則是外籍人士,安倍政府大幅放寬了讓外籍人士在日工作的限制。
2015年,日本開始讓外籍建築工人入境合法工作,以紓緩311震災後的人手短缺,並為2020的東京奧運預作準備。接著,日本又開放了外籍照護人員,並發放永久居留權給外籍高端專業人員(前提是先在日本住滿一年)。
上個月,安倍政府再新增兩個簽證分類,未來五年預料將吸引34萬藍領工人進入日本工作。外籍學生若在日本求學,畢業後也可以留下來工作。據統計,在日本工作的外籍勞動力在2017年已達到130萬,比2012年多出一倍多。
當然,一旦經濟放緩,短暫居留的外籍勞工可能被遣送回國,而婦女和老年人的就業參與率似乎也已經達到頂峰,因此,雖然退休人士、婦女和外籍勞工過去幾年有助於支撐日本的經濟成長,但畢竟不是新增的人口,可能並非長久之計。
對此,石川縣府也只能回答,「我們知道這很困難,但至少必須努力看看。」
參考來源:華爾街日報、日本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