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1996年開始實施總統直接民選,前20年決定勝負的關鍵,在於候選人平時累積的社會形象、治理國家的政策主張、競選期間經濟景氣的榮枯,以及民眾對所屬政黨信賴度的高低。這次的大選,明顯來自境外的因素影響最大,要言之,選舉結果將左右台灣繼續親美,或加速走向與中國統一之路。
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退守台灣至今已經70年,從風雨飄搖到立定腳跟,進而轉型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現代化民主國家,一直都是在美國羽翼的保護之下。由於生存發展都得依靠美國,國民黨的態度就不止「親美」,而是完全的「仰美鼻息」;當然,美國也是基於其國家利益的考量,將地理位置具有高度戰略價值的台灣,視為遏止中國向太平洋擴張的橋頭堡。
在李登輝總統卸任之前,國民黨親美、反中的立場始終沒有改變,直到2000年政黨輪替、陳水扁執政時期,國、共關係開始破冰,除了「一中各表」的「92共識」浮出枱面,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展開「和平之旅」,前往北京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進行歷史性會談,雙方關係急劇轉變。後來馬英九執政8年,雖採「親美、和中」兩邊平衡兼顧的政策,實際的情況卻是台灣對中國門戶洞開。
在中共當局並未宣布放棄武力統一台灣的情況下,馬英九政府以帶動經濟成長為由,大幅放寛原本極為審慎的兩岸交流管制措施。很快地,大陸來台觀光遊客驟增,透過非正常管道的資金也大量湧入,種種可能破壞台灣社會安定的勢力長趨直入;相對地,國民黨資深高層要員及從軍中退伍的將官,卻又絡繹不絶地前往對岸,進行友誼交流。
這些景象看在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眼中,自然心生疑懼,結果爆發了「太陽花運動」,國民黨也在2016年失去政權。雖然前年年底地方選舉,藉著民進黨推動各項改革過於操切、大失民心,加上地方派系的配合,贏得空前大勝,但今年總統選舉的性質截然不同,誰當選能夠確保國家主權,維持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絕對是多數選民的首要考量。
綜觀整個選舉過程,蔡英文陣營充滿危機意識,除了黨內密切合作,加強宣傳過去3年多來在經濟成長、創新產業獎勵、綠能政策推動、租稅減免及長期照護服務等層面的施政成果,還特別掌握香港「反送中」運動溢過來的效應,操作「芒果乾」(亡國感)策略,受到年輕世代高度的共鳴及支持。
至於韓國瑜方面,他的不斷失言,以及對高雄市議會質詢、大眾媒體提問的公然輕蔑,顯露他反民主的態度,加上他進入香港中聯辦的實情始終未獲說明,他與中共的關係留下許多疑問;這些,都極可能影響選民投票給他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