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8 13:04 臺北時間

【全文】《與恐龍共舞》重現史前巨物 36億打造科技劇場奇觀

mm-logo
娛樂
《與恐龍共舞》實境秀製作精細,平均單隻恐龍造價約百萬美元。
《與恐龍共舞》實境秀製作精細,平均單隻恐龍造價約百萬美元。
由英國BBC、澳洲製作公司Global Creatures攜手打造的實境秀《與恐龍共舞》,以真實比例打造18隻恐龍,結合聲光、特效、互動式造景與解說,帶領恐龍迷重返史前時代。
《與恐龍共舞》製作總成本逼近新台幣36億元,自2007年起已巡迴全球逾250座城市、吸引900萬人次欣賞,票房超過新台幣60億元。導演伊恩瓦勒、操偶師馬特奧列佛合作無間,傳統搭配科技的操控模式,讓恐龍活靈活現,逼真到彷彿復活了!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耗時3年、斥資近新台幣3億元製作的影集《與恐龍共舞》,邀請考古學家、生物學家及電腦動畫師組成專業團隊,以電腦動畫呈現恐龍自三疊紀崛起、稱霸侏羅紀,於白堊紀殞落的過程,不僅是首部深入探討恐龍歷史的電視紀錄片,更創下金氏紀錄「單集影集製作費」最高紀錄。
BBC製作的《與恐龍共舞》影集富教育性且獲獎連連,促使製作公司將其改編為實境秀。(翻攝自www.bbc.co.uk)
1999年《與恐龍共舞》影集播出後,生動有趣、富教育性的內容接連斬獲艾美獎「最佳音效獎」「最佳動畫獎」「最佳視覺特效獎」,以及英國影藝學院獎等十多個國際電視節目大獎,促成製作公司Global Creatures將其製作成劇場式體驗的想法。該公司募資澳幣1,500萬元,動員超過50名工程師、裝配工、恐龍表皮製作人員、繪畫師及機械動力專家,歷時1年終於讓恐龍「復活」走出螢幕。
《與恐龍共舞》實境秀製作精細,每隻恐龍平均造價約100萬美元,總造價約新台幣30億元,包含恐龍製作費用,總製作成本逼近新台幣36億元。恐龍重量愈重、製作成本愈高,如何讓恐龍流暢地在場內移動甚至互鬥?更是一大課題。製作團隊除花費長時間嘗試不同驅動系統,亦大量師法傳統木偶的操作方式。
大型機械恐龍由巫毒控台的2名操偶師,以及恐龍腹部下方機艙內的駕駛共同操控。
恐龍生存的年代距今約2億5,000萬年至6,500萬年,《與恐龍共舞》實境秀的劇本也從三疊紀、侏羅紀橫跨白堊紀,如何將6集影集、平均每集30分鐘的內容濃縮為80分鐘的演出?讓製作團隊苦思許久。
實境秀必須兼顧節奏和流暢度,還要加入特效產生娛樂性,富教育性的同時又感到刺激過癮,這是最困難的地方。
劇場經驗豐富的導演伊恩瓦勒(Ian Waller),曾執導《媽媽咪呀!》《芝加哥》等音樂劇,自2012年起擔任《與恐龍共舞》實境秀導演。他表示:「我的工作是維持《與恐龍共舞》的完整性,過去演戲、編導以及音樂、編舞的相關背景,對掌握《與恐龍共舞》的節奏和流程有很大幫助。」
《與恐龍共舞》導演伊恩瓦勒(右)、操偶師馬特奧列佛(左)擁有豐富的表演藝術經驗,合作多年默契無間。

經驗控全場導演 伊恩瓦勒 (Ian Waller)

  • 1970年生於英國倫敦
  • 萊恩戲劇藝術學院(Laine Theatre Arts)戲劇學系音樂劇組畢業
  • 重要經歷:
  • 音樂劇《媽媽咪呀!》《芝加哥》《安妮》導演
  • 影集《皇冠》攝影、電影《柏靈頓熊熊出任務》舞蹈指導
  • 電影《飛越情海》《悲慘世界》演員

賦予靈魂操偶師 馬特奧列佛(Matt Olver)

  • 1976年生於加拿大多倫多
  •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戲劇系畢業
  • 身兼演員、歌手、操偶師多職
伊恩瓦勒笑說:「因為不同種類的恐龍知名度有高有低,構思劇本、討論要將哪種恐龍放進節目時,花了很長的時間。」操偶師馬特奧列佛(Matt Olver)也指出:「這場實境秀必須兼顧節奏和流暢度,還要加入特效產生娛樂性,富教育性的同時又感到刺激過癮,這是最困難的地方。」
《與恐龍共舞》共出現10種恐龍,分成4種操作方式:破殼而出的小板龍,由工作人員遠端操控;會飛翔的翼首龍以LED螢幕呈現;異特龍、猶他盜龍、里里恩龍、幼年霸王龍則由操偶師穿上恐龍裝扮演。操偶師透過恐龍裝內的兩根長桿,操控恐龍的頭部、頸部動作,以及內部機關控制恐龍嘴巴、眼睛的開闔與音效,尾巴的擺動則透過身體律動完成。
由機械工程師、裝配工、恐龍表皮製作專家等組成的團隊,耗時1年打造出真實比例的逼真恐龍。(JUSTLIVE就是現場提供)
板龍、劍龍、牛角龍、甲龍、腕龍、霸王龍等體積龐大的恐龍,則由恐龍腹部下方機艙內的1名駕駛與控台的2名操偶師共同操作,負責遠端操控大型機械恐龍的控台被稱為「巫毒控台(Voodoo Lounge)」。伊恩瓦勒透露:「在《與恐龍共舞》之前,沒有人做出如此巨大的恐龍,為驅動這些大型機械恐龍,我們使用液態油壓系統,工程浩大。」
他進一步解釋:「從字面上來看,『巫毒』是透過某種手法從遠端操控另一人的巫術,而操偶師也可以從遠端遙控大型機械恐龍,所以我們把控台取名為『巫毒控台』。」
表演前工作團隊對每隻恐龍進行詳細檢查,製作公司也會在海外巡演期間安排修復師隨行。(JUSTLIVE就是現場提供)
演出《與恐龍共舞》之前,操偶師必須花3至4個月,揣摩異特龍、猶他盜龍、里里恩龍、幼年霸王龍等4種恐龍角色,透過肢體動作傳遞恐龍的情緒與生命力,而每套恐龍裝重達30公斤至50公斤,對體能亦是一大考驗。
「操偶師穿上恐龍裝後,表演不能超過10分鐘,如果超過動作就會失去靈敏度。但有的恐龍一出場就是20分鐘,有的卻只有3分鐘,所以操偶師必須輪替上場。」馬特奧列佛說。
為管理18隻造價不菲的恐龍並確保演出過程順利,表演前操偶師及駕駛皆須先進入恐龍裝、機艙、巫毒控台進行例行檢查,若發現問題即刻回報工程師。每次巡演,製作公司均安排修復師隨行,在表演結束後檢查是否有零件鬆脫或恐龍表皮掉漆等情形。
體型龐大的牛角龍是製作團隊打造出的第一隻恐龍,大型機械恐龍依賴液態油壓系統驅動。
恐龍的尺寸較上次來台略為縮小,在文本也加入了「鹽酥雞」這類本土化的台詞,讓演出更添趣味性。
暌違9年,《與恐龍共舞》於去年12月二度登上台北小巨蛋演出,除升級聲光效果,並根據最新考古資料調整恐龍外型,文本也增添在地特色。馬特奧列佛表示:「最初大家想像的恐龍是有鱗片的,像在《侏羅紀》系列電影裡看到的恐龍,但巡演幾年後,製作團隊根據最新的考古資料發現,恐龍是有羽毛和毛髮的,又把恐龍送回澳洲『改造』後再繼續巡迴。」
製作團隊依據考古研究資料調整恐龍外型,為猶他盜龍增添鮮豔的羽毛。
《與恐龍共舞》來台巡演,包括舞台燈光、音效、演員到操偶師,工作團隊人數近60人。伊恩瓦勒指出,為符合巡演各地的場館限制,恐龍的尺寸較上次來台略為縮小,在文本也加入了「鹽酥雞」這類本土化的台詞,讓演出更添趣味性。但過去製作團隊曾試圖在台詞中將政客比喻為恐龍,卻在俄羅斯踢到鐵板。「之前我們到各地演出時,會利用台詞開個小玩笑,像是把政客比喻成恐龍,但俄羅斯當地主辦單位認為需要修改,最後只好調整。」
擁有30年業界豐沛經驗的伊恩瓦勒,目前也在倫敦5所戲劇藝術學院授課。伊恩瓦勒認為,「因為我在這個產業工作,如果能將我的工作經驗分享給學生,告訴他們在現場會遇到什麼?也能幫助學生與業界無縫接軌。」
《與恐龍共舞》於台北巡演前,特別安排由操偶師扮演的幼年霸王龍到兒童新樂園造勢。(JUSTLIVE就是現場提供)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3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