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86歲的木匾工藝師黃耀如,年少時原在雨傘工廠綁傘骨,退伍後到木匾店當學徒,學得一身本領後獨立創業,與妻子一同打拚,製匾超過一甲子,如今已傳承到第二代。因爲技藝精湛,客戶遍布國內外,他製作的匾額從書法、雕刻到完成,作品一貫化作業,手上布滿傷痕,手指因長期雕刻而變形,左手中指甚至在工作時不小心被切斷。
一塊匾額須歷經決定文字、題匾、選木、放樣、雕刻、打磨修飾、上漆、安金箔、打蠟等程序才得以完成,但也因為過程繁複,現在願意學習的人越來越少。老匠師精通各項工序,只要有人願意學,就不吝惜傳承技藝,然而隨著科技進步,省時又低成本的機械製匾成為流行,為了傳承兼具書法、雕刻等工藝之美的製匾技藝,他特別撥出時間,接受忠義國小9位同學的訪問。
從做中學 視野更寬廣
目前就讀於忠義國小高年級的林芳彣、黃奕叡、徐佩筠、宋安美、張心渝、林渲容、吳睿淇、鄭宇馨和劉蘊涵,在王昱雯、吳淑娟、鄭智尹3位老師的指導下,從拍照、訪談做起,再彙整資料、製作網頁,完整記錄老匠師守護傳統的過程。孩子們不僅藉此打開視野,看到古老技藝的可貴之處,也感受到保存傳統的艱辛。
訪談對同學們充滿挑戰,因為所有人原先對製匾工序都沒有概念,新知識雖然新鮮,卻也成為莫大壓力,許多專業術語都需要進一步理解,大家在現場只能努力記錄,回到學校再互相討論、搜尋資料或請教老師,才能真實呈現完整的製匾程序。
訪談技巧也讓同學們備感壓力,平常和朋友、師長交談互動都輕鬆自然,但是要針對特定題目進行訪問,還要能切中要點,除了充足的事前準備,還需要適切地臨場應對、提出疑問,這對同學們來說,比上網查資料還要困難許多。
訪談不只留下照片與文字紀錄,在老師的協助下,同學們亦將訪談過程轉製成方便閱讀的電子書,並參加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站設計競賽—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製作英語簡報親自上台報告,一舉奪下最高榮譽白金獎。
同學們從做中學,認識、貼近傳統技藝,也讓匠師黃耀如對製匾技藝更有信心,亦展現了臺南市多元的教育成效。
完整內容可參見臺南市刊《悠活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