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高雄市政府3日召開第四次應變指揮中心會議,由市長韓國瑜親自坐鎮主持,他全程戴口罩,專注聽取各局處的防疫報告,並指揮調度工作。相較於總統大選期間氣勢凌人的模樣,韓選後全心回歸市政,態度也明顯轉為謙卑,對任何政治性議題更是一概低調應對。
年輕在地化 重塑形象
即便如此,同一時間由Wecare高雄等民間團體發起的罷韓行動,仍如火如荼進行,目前已進入第二階段罷免連署,並在短短一週內,火速募集到法定連署數量的1/3,約莫十萬份。
面對罷韓來勢洶洶,本刊調查,韓市府在農曆年前,已祕密啟動小內閣改組計畫,人事朝年輕化、在地化方向規劃,並透過幕僚私下探詢多位藍營人士加入市府的意願。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一過完年,馬上向參選國民黨主席的立委江啟臣借將,聘任他的特助鄭照新出任新聞局長,並邀請形象佳的前新住民國民黨立委林麗蟬擔任市政顧問。
此外,韓市府也拍板決定不回聘幫韓打大選的二大重砲手─前新聞局長王淺秋及觀光局長潘恒旭,以重塑市府形象,作為解除罷韓危機的第一支箭。
知情人士透露,韓市府內部評估,罷韓案已宣傳多時,且民進黨高雄市議員間接協助設立連署站,導致連署速度比預期快,研判通過第二階段成案門檻恐不是問題,屆時很可能面臨罷免投票,因此,最佳反制方式應是自我降低聲量,回到市政以淡化罷免聲浪,才能壓低投票率。
不選黨主席 遠離戰場
一位市府核心幕僚透露,接下來罷韓連署期間,韓國瑜除了低調處理市政外,公開發言也會經幕僚審慎把關,確保他傳達的語意和原意相同,避免再遭形塑「草包」印象;另一方面,眼下除了最重要的防疫工作,市政主力將回歸韓拿手的項目,力拚產品外銷及城市行銷成績,實踐「貨出去、人進來」政策,讓市民有感,作為解除罷韓的第二支箭。
此外,韓近日已鮮少參與政治性活動,「包括國民黨家務事在內,在罷免連署是否成案前,韓會盡量避免參與。」知情人士說,為避免激起不必要的漣漪,這次韓不願參與國民黨主席補選就是不想再開戰場,甚至不希望有「代理人」替他角逐黨魁,造成外界過度解讀。
該人士進一步提及,先前被點名有意爭取國民黨主席大位的挺韓人馬,包含前台北縣長周錫瑋、台南市議員謝龍介,甚至是高雄市副市長李四川,最後均未領表參選,讓韓市府鬆了一口氣,也暫時讓韓得以遠離藍營選後的角力之爭,不會在市政及罷免蠟燭兩頭燒之際,再陷入另一個泥淖,遠離政治戰場就是解除罷韓的第三支箭。
不過,一位親韓人士認為,韓國瑜或許該檢討行事風格,但不該受罷韓聲勢浩大,影響到政治步伐或市政決策。他替韓抱屈:「韓國瑜目前的最大困境,就是要好好做市長,所以無法擁抱500多萬名韓粉,若韓沒有罷免案的包袱,政治爆發力恐怕會讓外界難以想像。」
總質詢表現 成敗攸關
目前罷免韓國瑜案已通過第一階段罷免提議,進入第二階段罷免連署,依規定須在3月28日前的法定期限60天內,募集22萬8139份連署書送至中選會,才能達到罷免成案門檻。若罷免案成立,預計最快於5月底舉行投票,投票結果只要同意票高於57萬347票,即通過罷免。
地方人士觀察,高雄市議會今年以無預算安排國外城市交流為由,將下屆議會開議日延至4月16日舉行、6月17日閉幕,依時程推估,開議期間勢必會與罷免投票重疊,屆時韓國瑜在市政總質詢的表現,將成為市民觀察的指標,攸關罷免案成功與否。
罷韓勢驚人 低調應戰
然而,武漢肺炎疫情不斷升溫,近日政治議題在媒體上已見冷卻,加上罷免案是否成案進而舉行投票,至少還要等3個月。發動罷韓行動之一的Wecare高雄發起人、前高雄市文化局長尹立坦言,最近各界關注議題都以防疫為主,「韓國瑜的新聞性已經被邊緣化」,人民的感受很可能隨時間流逝淡化。
但對罷韓熱度可能冷卻,他則一點也不擔心,「韓國瑜裝乖、道歉,都已無法說服高雄人。」尹立說,選後雖有不少人主張韓已得到教訓,不需再追打,但高雄人對韓的信任早已全面瓦解,即便在疫情爆發當下,不少人仍願意戴口罩外出到連署站排隊,更在連署展開第一週創下10萬份的成績,遠高於原先預期,顯示市民對罷韓議題仍高度重視。
面對罷韓聲勢驚人,韓國瑜祭出3箭低調抗罷免,高市府也全力拚防疫工作。新上任的新聞局長鄭照新表示,對市府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防疫及市政,「做好就沒有罷免問題。」相信市民最後會做出智慧的決定。
藍黨魁之爭 韓江連線恐左右選局
國民黨主席補選將在3月7日舉行投票,被視為高雄市長韓國瑜人馬的副市長李四川、前台北縣長周錫瑋及台南市議員謝龍介,原被黨內看好有望爭取大位,但登記前均未領表參選。藍營人士評估,即便韓未投入黨魁選舉,但其勢力在黨內仍具高度影響力,特別是挺韓人馬的動向將牽動選舉結果。
黨魁登記截止,青壯派立委江啟臣對上前副主席郝龍斌,二強態勢形成。韓雖按兵不動,但藍營人士觀察,江宣布參選後,挺韓人馬已陸續表態支持,除了周錫瑋率先挺江,韓家軍立委許淑華也拍片力挺,再加上高市府近日宣布,任用江的國會特助鄭照新擔任新聞局長,不難嗅出「韓江連線」形勢逐漸成形,可能左右黨魁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