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律師Leslie Sim某日在公司內搭電梯時,有兩名戴口罩的清潔工在消毒把手和面板按鈕,後來另一名男子進電梯,他告訴南華早報,「那人問其中一名清潔工是否來自中國?」當對方回答沒錯時,那人倒退了一步,嘲弄地叫喊,「唉呦,你是中國來的,我好怕喔!」
新加坡唐人街的購物中心唐城坊,口碑不錯的港式餐廳Victor’s Kitchen廖姓經理表示,有客人在得知部分服務生是大陸人後,掉頭就走,儘管餐廳張貼了告示,表明他們的大陸員工最近沒有去過中國,1月底以來,來客量還是掉了三成。
南華早報所訪問有雇用中國員工的企業,生意全都變糟,有人萎縮幅度甚至高達80%,他們認為,一部分是因為客人對服務生或店員來自中國心生恐懼,另外也因為這些日子以來許多人盡量待在家裡。
中國城裡好幾家中國餐館紛紛張貼告示,通知客人店裡已消毒,員工近期也沒有到大陸去,但作用似乎不大,一家烤肉餐廳的張姓經理說,兩周以來收入減少了八成,部分原因是客人知道餐廳的員工來自中國,不敢入內用餐。
「在疫情爆發前,我們一個晚上可以輕鬆賺到1萬新幣,如今營業額連2000也很難達到,」張經理說。
餐廳如此,其餘服務業也同樣大受影響。
言詞羞辱
位於人民公園中心、不願具名的美髮沙龍老闆如今連付房租也成了問題,因為她的常客忌憚她的中國身分,結果不再上門。
「生意太糟了,這陣子我打算以地瓜果腹,因為我不確定該如何捱過這個月了。」
以往她一天可以有100新加坡幣的收入(約合台幣2200元),但過去兩周平均每天收入銳減至30-50新幣,而且她還曾受到赤裸裸的歧視待遇;之前她去買口罩,結果只能買三個,但她前面一個客人卻能購買10個,她認為這種差別待遇是因為她是大陸來的。
「在我買完口罩後,店員還用負面言詞羞辱我,說中國人是病毒始作俑者,」她說。
芳療中心Spring Heal Spa的老闆Eric Wang估計,疫情爆發以來生意掉了七成。「按摩必須接觸顧客的身體,許多客人不再光顧我們的店,以免和我們的員工有接觸,許多員工來自中國。」
設在新加坡克拉碼頭的海底撈餐廳經理張喜(音譯)觀察到,農曆年後,outlet的來客數腰斬,不過餐廳的常客還是照舊光顧。他說也有遇到客人關心他大陸家人的情況。
根據最新統計,目前國際間累計確診個案,中國共有75,465例,新加坡85例。
不怪罪客人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多數業主也只能隱忍,他們說能理解為何客人不上門。
Victor’s Kitchen的廖經理說,「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災難,我不會覺得不公平。」 位於克拉碼頭的尼胖子烤魚店羅姓服務生也表示,他明白為何客人不來用餐。「我不怪他們想避開中國人經營的店,畢竟病毒確實源自中國,沒人知道誰帶有病毒。」
羅先生已在新加坡定居18年,他覺得自己在新加坡並未受到排斥。「我覺得新加坡人是最歡迎外國人的民族之一,對我們也最友善。」
不過,在疑懼心理作祟下,之前共有超過12.6萬的新加坡人簽署了一份請願書,要求新加坡政府拒絕讓中國公民入境。
當然有人感到不悅,武吉士街的美甲師Emily Bai說她的生意自1月以來銳減了一半,她覺得是因為客人知道她是大陸人,才對她保持距離,「我有一點不高興,但還能怎麼辦?」
有新加坡人坦承,想避開有大量中國人聚集的地方,「以策安全」,71歲已退休的蘇太太說,她甚至連來自中國的生鮮食品也不碰,「我很害怕。疫情爆發前,我會購買中國進口的青花菜,如今我只買澳洲進口的或本地產的地瓜葉,雖然比較貴,但這讓我感覺比較安全。」
新加坡連鎖超市一位不願具名的經理說,許多客人開始會詢問店內的水果蔬菜的來源。「有些客人非常仔細,如果發現產品來自中國,連買都不會買。」
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教授Paulin Tay Straughan說,避開中國人經營的商店或產品是一種應對機制,「當危機爆發,而我們沒有太多控制權時,我們通常會陷入一種非理性的恐懼,例如避免購買任何和中國有關的東西,這給人一種錯誤的安全感,讓自己以為至少我們『積極設法』避開病毒。」
資料來源:南華早報 Bussiness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