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30 05:59 臺北時間

用簡單的方式拍居家生活 他們就像70年代的蔡明亮

mm-logo
娛樂
美國前衛電影導演賴瑞高譚的首部作品《藍色》,記錄一碗加了牛奶的藍莓,被湯匙一勺勺舀光的過程。 (TIDF提供)
美國前衛電影導演賴瑞高譚的首部作品《藍色》,記錄一碗加了牛奶的藍莓,被湯匙一勺勺舀光的過程。 (TIDF提供)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簡稱TIDF)每屆會設定主題,林木材接任後提出「再見.真實」的核心哲學,一以貫之。他表示,每年選映100多部片的影展,不適合冠上單一主題,比方柏林、坎城影展也沒有年度主題。
至於「再見」有雙關意義,他補充:「觀眾或許有既定印象,認為紀錄片能夠讓人再次遇見真實。但你也可以放掉自以為的真實,從影片裡獲得新東西。」
已故美國前衛電影教父約拿斯梅卡斯的《追憶立陶宛之旅》,以第一人稱敘事的家庭影像進行創作。(TIDF提供)
反映在TIDF的選片作業上,本屆單元「比紀錄片還陌生:前衛的姿態」,挑選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北美前衛電影運動3位重要導演約拿斯梅卡斯(Jonas Mekas)、賴瑞高譚(Larry Gottheim)和喬依絲威蘭(Joyce Wieland)。他們用很簡單的方式拍攝居家生活,可是這些作品當年被定位為前衛或實驗電影,而非納入紀錄片脈絡。
林木材說:「其實這些影片簡單、明瞭、緩慢,你可以想像成70年代的蔡明亮。他們也是用紀實影像來創作,為什麼不能當成紀錄片來看?」他認為,把這個單元放在影展的脈絡裡,觀眾可以重新思考,為什麼這些影片可以稱之為紀錄片。
今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原訂5月1日登場,主辦單位評估疫情狀況後,決定延至明年春天舉行,是創辦至今首次因外力調整活動時程。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4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