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屆TIDF除了專題放映,也針對國際、亞洲視野和台灣設有競賽獎,今年是第12屆,來自世界各地共132國 、逾2,300件報名作品,每個項目各選出15部入圍作品,已於2月上旬宣布入圍名單。因疫情之故,今年由5月延至明年春天舉行,屆時才由評審委員選出上述3項競賽的得獎名單。
談到台灣紀錄片創作者在選材和拍攝手法,林木材說:「近年發現一個現象,台灣有愈來愈多導演嘗試處理非台灣、或間接與台灣相關的題材,比方外籍移工的議題。也有導演到西藏或敘利亞拍攝宗教或難民題材,顯見這些導演選材時不侷限在本地,而是把視野拉更廣。」
例如本屆有兩部以新住民議題為主的作品:吳郁瑩的《阿紫》和蘇育賢的《工寮》。前者以細膩鏡頭記錄台灣和越南跨國婚姻的家庭景況,後者關注無證移工在台灣的處境、生存條件和逃離原因。
將鏡頭瞄準台灣以外國度的有:盧彥中的《開水喇嘛》在四川藏區拍攝藏人的堅定信仰,以看似荒謬的治療情節對照荒涼景象,文化衝擊強烈。洪子健在《潰爛 癒合 掩藏》這部作品裡再度探討二戰時期日軍在東北進行的細菌戰實驗,反思戰後不忍卒睹的傷口。
部分台灣導演以亞洲視野競賽為目標,今年入圍的作品為《此岸:一個家族故事》,導演吳梓安以影像材質呼應一個華人家庭的離散,是對實驗電影的新嘗試。 至於旅法臺灣導演黃邦銓的短片《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則同時入圍TIDF國際和台灣競賽兩項,該片也是去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