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移動頻繁的情況下,「外來的人」往往是許多社會裡有功無賞、有罪先罰的弱勢族群。
新加坡作家賈斯瓦(Balli Kaur Jaswal)在《南華早報》的投書裡提到自身的經驗,她說,當一月底首次新加坡傳出疫情,有計程車得意洋洋跟她說他們的車子不再接送「有大陸口音」的華人。之後,隨疫情的移轉,拒載的對象又包括了來自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旅客。
西方國家因為武漢肺炎疫情,也曾引發仇外事件。三月初初一名新加坡學生在倫敦街頭遭到攻擊成了新聞事件。不過在新加坡本地,尋找外來替罪羔羊的行動不曾停止。先是怪罪外國遊客,封城之後,外來的移工成了現在最方便的對象。
在誇稱族群多元融合的新加坡,外來移工卻是長期被邊緣化的族群。根據2019國際勞工組織(ILO)的調查,有過半數的新加坡人說,外來移工是「新加坡文化和傳統的威脅」。還有六成新加坡人認為,外來移工不應享受和國民相同的薪資和福利。
甚至政府的政策,對外來移工也隱含歧視意味。賈斯瓦舉了她自己家中印尼籍女傭的例子。她說在新加坡封城之前,政府並未限制市民行動,只宣導民眾要保持社交距離。但另一方面,政府卻督促外傭的雇主,應避免讓外傭在放假日外出。她質疑,這些為新加坡負擔大量清潔工作的人,難道政府仍擔心她們衛生習慣不佳,會在放假日四處散播病毒?
新加坡的海峽時報也提到,新加坡人從海外回國接受檢疫隔離,政府安排的是五星級的飯店。相對之下,移工被隔離時住的則是設備簡陋的大通鋪。對於感染病毒的移工,照理應該亟需適當的醫療照顧,但當局目前考慮是把他們安置在「海上旅館」。顯然在城市蔓延疫情的時刻,為建造這座城市流血流汗的外國移工最先被排除在外。
當然,也有不少新加坡人,理解移工們對社會不可磨滅的貢獻而為他們慷慨發聲。一些社會團體也發起民間支援移工的行動,包括提供他們生活必需品和金錢的援助。
退休的前新加坡外交官許通美(Tommy Koh)在社群媒體上仗義執言,呼籲民眾「像個第一世界的國家一樣」善待移工,而不是像現今這種「丟臉的方式」對待這個對新加坡不可或缺的一群人。
參考資料:Vox,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Guardian